过去一年,不仅是智能体(AI Agent)成了 AI 浪潮的核心趋势,用智能体「改造」网页浏览的 AI 浏览器也成了从巨头到初创公司的必争之地。但智能体在 web 世界,首先可能要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关键一战。
当地时间 11 月 4 日,知名 AI 搜索初创公司 Perplexity 发表了博文《欺凌不是创新》,指出公司收到来自云计算和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法律威胁(10 月 31 日),要求禁止用户在亚马逊使用旗下 AI 浏览器 Comet 的 AI 助手(以下简称「Comet AI」)。

图片来源:Perplexity
随后,亚马逊也公开了这份措辞强硬的警告信,认可 AI 对于改进用户体验的巨大潜力,但同时强调智能体 AI 在代表用户进行代理购物等行动时,必须保持透明度。这也引出了亚马逊和 Perplexity 之间的直接矛盾:
亚马逊要求 Comet AI 在访问亚马逊商店进行代理购物时,必须声明自己的身份,而不能绕开——比如 Comet 伪装成 Google Chrome 以及其他方式以规避网站的识别。
Perplexity 则认为平台无权干涉用户选择哪一款 AI 进行代理,坚持应该将用户与代理用户的智能体一同看待,而亚马逊只是为了阻止用户规避广告。Perplexity 还强调了 Comet AI 的凭证仅存储在设备本地,AI 所做只是在用户授权之内,代替用户进行「点击」「输入」等操作。
而这场冲突,很可能会是「智能体时代」的关键一战。
当 AI 不再只给用户建议,还能「代理行动」,互联网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也发生质的改变,从用户数据到安全风险,再到商业模式等也都会面临挑战。但这种改变也可能带来混乱,下单错乱、退款难、隐私暴露……消费者体验与责任归属可能倒向一团乱局。
智能体与互联网平台迎来究极矛盾
事实上,在这次律师函发出之前,双方就进行了多轮交涉。
亚马逊早在 8 月初(Comet 发布于 7 月中)就发现 Comet AI 在亚马逊商店的代理活动,并在交涉失败后采取安全措施限制 Comet AI 的访问,Perplexity 又通过版本更新规避安全措施,随后是你来我往。
如果说律师函只是一个法律动作,那亚马逊真正的担忧,其实远不止「未经授权的访问」那么简单。从亚马逊公开的信件来看,它的核心观点很明确:第三方 AI 不能伪装成人类用户,也不能绕过平台的识别机制进行交易。

亚马逊商店,图/亚马逊
在亚马逊看来,这不仅破坏了网站的安全和稳定,更可能伤害用户体验。信中提到,Comet AI 在执行购物操作时,会自动在亚马逊商店完成下单流程,这种「假装用户本人」的行为,绕开了风控、反爬虫和隐私审查等关键环节,等于在黑箱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交易。
安全风险是一方面,但从更深的角度看,亚马逊真正关心还有平台秩序与商业模式。电商平台的核心并不只是「卖货」,而是围绕推荐、广告和排名构建的一整套商业模式。当一个 AI 代理直接帮用户完成搜索、比价、下单时,意味着它可能跳过亚马逊的广告链路(包括优惠券),也绕过了亚马逊精心设计的商品展示逻辑。
平台失去了对流量的控制,也失去了广告转化的计费依据,商家的广告费也必然更多流向影响用户的 AI。
亚马逊当然不愿意看到 AI 代购让平台从「主导」变成「被动结算」的角色,就像胖东来也不会愿意看到代购而非顾客挤满超市,那意味着用户影响力的消亡。Comet 的用户规模还很小,但如果 ChatGPT Atlas、Google Gemini 也这么做,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图片来源:OpenAI
因此,信里虽然在字面上强调「透明度」,但背后的潜台词其实也是表明:代理可以存在,但必须在平台能看见、能计费、能管控的范围内存在。这与亚马逊自己正在推进的 AI 策略并不矛盾,除了大模型,亚马逊也测试过 AI 导购助手 Rufus,以及「Buy for Me」等受控自动化功能。
Perplexity 的立场则完全相反。
在官方博文中,Perplexity 直言不讳地批评亚马逊「滥用平台权力」,认为用户有权决定由谁代表自己在互联网上行动。CEO Aravind Srinivas 在文章中写道,Comet AI 并非侵入平台,而是经用户授权,代为点击和输入。
简言之,AI 只是「更聪明的浏览器」,而不是传统的机器人攻击。
另一方面,Perplexity 认为平台要求 AI「自我标注身份」,不仅影响实际体验,也相当于迫使用户在网络空间暴露自己使用 AI 的事实,是对用户隐私的另一种侵犯。在他们看来,未来用户与 AI 助手的关系,不该被定义为「工具与使用者」,而是类似「共同行动体」,平台无权干涉用户选择智能体 AI 的自由。
但对 Perplexity 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以「AI 搜索」「AI 浏览器」为核心产品的公司,Perplexity 的商业逻辑本质上与亚马逊相反。它希望用户在 Comet 里完成所有事情——搜索、浏览、比较、购买,让网页变成后台,而不是入口。只有这样,它才能掌握广告与导购,形成新的内容与电商生态。
所以,当亚马逊要求 Comet 在访问时「亮明身份」时,Perplexity 拒绝的其实是被纳入平台体系的可能——那意味着它要放弃数据闭环、放弃自主推荐算法,最终变成亚马逊商店一个无关紧要的「前端」。这家以挑战谷歌搜索起家的公司,显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命运。

Perplexity 创始人,图片来源:Perplexity
而这种矛盾并不仅限于 Perplexity 和亚马逊,在智能体 AI 狂飙的 2025,已经有无数公司都在投入智能体的研究和开发,虽然真正能够日常代理用户的智能体并不多,但在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和利益考量,也必须面对类似的挑战。
从矛盾走向共赢,还要靠 MCP?
国内市场也绕不开这种矛盾,只是目前智能体的体验和进展,还远触及不到根本。
稍早前,美团发布了开源大模型 LongCat-Flash-Omni 以及独立 APP《LongCat》。而在更早的 9 月,美团还推出了另一款独立 APP《小美》,支持一句话点外卖、选餐厅订座、购物等需求。但美团并不是最早让 AI 一句话点外卖的厂商。
从去年智谱 AutoGLM 作为最早一批真正的智能体推出开始,通过屏幕识别和图形界面交互,在手机上实现一句话点外卖、订车票/机票,就是智能体在宣传中最主要的「用途」。今年 8 月,智谱 AutoGLM(2.0) 正式上线并做了一个重大改变,即在「云手机」或「云电脑」中进行代理操作,需要用户在「云端」登录美团、携程等平台账号。

图片来源:智谱
账号隐私和风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也凸显了第三方智能体 AI 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矛盾,通过云手机,用户甚至都不需要下载美团、携程、淘宝等 APP。当然,有些读者朋友可能已经试过了 AI 点外卖、买车票或者其他复杂任务,但实际体验可能一言难尽,或者是 AI 卡壳、平台阻止,或者是需要用户配合一步一步推进,效率远低于自己手动操作。
但智能体 AI 与平台也不是不可能解决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解决方案就是已经被行业广泛接受的 MCP(大模型上下文协议)。作为 Anthropic 最早推出的开放性协议,MCP 的核心思路是让大模型通过标准化接口调用外部服务,以取代「屏幕识别」「模拟点击」等方式,既能满足用户体验所需的便携,也能契合平台对于用户的把握。
简单来说,它为 AI 定义了一个「USB-C 接口」:谁提供功能、谁有权限、执行结果是什么,全程可审计、可风控。理想情况下,智能体不用伪装成人类点击网页,而可以直接、合法地「帮用户下单一杯拿铁」,平台也能保留监管与服务能力。
不只是 MCP 协议,比如 Google 推出的 A2A(Agent2Agent)协议更是直接面向智能体通信设计规范。当然,在今天这个智能体生态相当「草莽」的阶段,想要让智能体 AI、平台、用户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商议,本身就很困难。亚马逊虽然表现得比较强势,但实际上也在推进与第三方智能体 AI 的合作。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亚马逊与 Perplexity 之间的这场论战到底会倒向什么样的结果,也很可能影响其他平台面对第三方智能体 AI 的态度与策略。
但正如辛弃疾诗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是亚马逊,还是美团其实也清楚,AI 将逐步成为新的 UI(用户界面),无论怎么设防都终究拦不住,除了让自己的 AI 被用户接受,平台也必须直面来自第三方智能体 AI 的挑战。

雷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