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成了最大的“家电”。

当汽车厂商在做“冰箱彩电大沙发”时,家电厂商也开始向出行场景渗透。


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上,夏普展出的LDK+概念车,这款车身长约5米的厢式车,内部配备了旋转座椅、投影仪和可收纳幕布,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个移动的客厅、办公室甚至家庭影院。


曾以“液晶之父”闻名的夏普,如今将汽车视为“带轮子的客厅”,计划在2027财年正式推出这款电动汽车。


IMG_256

图源:夏普


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在中国的家电行业,一场关于“人车家”全场景生态的争夺战也早已硝烟弥漫。


从客厅到车轮,家电巨头探索新赛道


从全球视野看,智能汽车正迅速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第三生活空间”。


在这一转变中,汽车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融合了居住、工作、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移动空间。此前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就将新能源汽车称为“带轮子的家电”,这一观点正在被行业广泛认同。


因此,家电巨头们纷纷逐鹿“人车家”,不过,家电企业的 "人车家" 探索从未有标准答案,基于技术基因与资源禀赋,国内玩家各自为营,共同探索着不同的答案。


跨界造车阵营,小米、夏普、追觅相同,小米打造“人车家全生态”;夏普发布“车轮上的客厅”概念车;追觅直接进军超豪华纯电赛道,核心逻辑都是将汽车视为下一代智能终端,亲自下场造车,以完善自身的生态。


IMG_256

图源:追觅


相比之下,传统家电巨头则选择不直接造车,而是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通“人、车、家”生活场景。


1、美的:最具开放性的人车家生态。


其中美的的“人车家”布局最具开放性。2025年8月,美的正式发布全屋智能新战略,明确将“人车家生态”作为三大核心板块之一,通过组建跨行业联盟打破场景壁垒。


其生态版图已囊括多重力量:


手机端携手华为、vivo、荣耀、OPPO等头部品牌;汽车端联动鸿蒙智行、蔚来、广汽等车企;互联网端接入小度、天猫精灵等平台。形成了硬件互补+场景共建的庞大网络。


图片5.png

图源:美的


美的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追求生态的绝对掌控权,而是以家电为核心节点,通过开放的IoT开发者平台吸纳合作伙伴。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让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场景覆盖。


2、创维:深耕“车家一体”场景融合。


与美的的开放联盟不同,创维选择以自有系统为核心,深耕“车家一体”的场景融合。作为较早涉足整车制造的家电企业,创维汽车将自主研发的SKY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作为连接车与家的关键纽带,在HT-i智擎版等车型上实现了与家庭智能设备的深度打通。


为了强化场景竞争力,创维还将家电领域的显示技术与健康理念融入汽车座舱,推出具备护眼功能的车载屏幕和车内空气净化系统,试图将座舱从单纯的驾驶空间,重塑为用户的“第二睡眠空间”。


IMG_256

图源:创维


3、格力:亲自下场造车造手机。


格力则走出了“B端供应链+C端终端”的双端联动路径,既凭借空调技术积累推出节电30%的车载热管理方案,成为新能源车企核心供应商,又以格力手机为中控载体,通过“格力智联”APP实现手机、车载系统与家电的基础联动。


4、海尔:通过收购布局汽车互联网。


海尔也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汽车产业细分领域,在收购汽车之家前,公司已经在汽车领域做过一些战略布局。收购汽车之家的主体卡泰驰,就是海尔布局了三年的汽车互联网平台,其主要业务为汽车个性化定制、汽车交易及智慧用电等用车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场景解决方案。


海尔集团表示将利用其优势,融合卡泰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全面赋能汽车之家,并在用户深度体验、智能硬件链接、汽车新零售等领域协同发展。对于海尔本身而言,汽车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家”,也可以成为构建智慧家居生态中的一环。或许借助汽车之家,海尔还能找到更多扩展业务版图的新思路。


这些路径虽侧重点各异,但本质都是依托自身核心能力打破场景壁垒,在“人车家”生态中寻找精准定位。


汽车厂商与家电巨头不再井水不犯河水?


尽管路径各异,但当所有玩家涌入同一条赛道时,竞争的焦点便浮现出来了。说白了,家电巨头逐鹿人车家,所有的竞争核心就是争三样东西:场景入口、用户数据和行业标准。


以最直观的“场景入口”为例。“人车家”生态里,有两个关键的控制中心:一个是家里的“总开关”,比如能控制所有家电的APP或智能音箱;另一个是车里的“智能系统”,也就是能操作导航、娱乐还能连家电的智能座舱。


IMG_256


家电企业靠多年的智能家居布局,把家里的入口攥得很牢;车企则天然掌控着汽车这个移动入口。双方都想往对方的地盘伸触角。


因此也引发了一个观点:家电巨头与车企,未来必有一战。


但电车通认为这一战,未必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因为两者的入场逻辑并不一样,小米、夏普、追觅这些跨界选手,当然是想拿到市场占有率,但传统家电巨头进入车圈,本质上是因为“汽车是家场景的延伸”,而并不是真想参与出行行业,大多是想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这种互补性决定了合作的必然性。家电企业拥有成熟的智能家居生态、AIoT技术积累和庞大的C端用户基础,深谙家庭场景的用户需求;而车企则掌控着汽车这一核心移动终端,具备车辆制造、动力系统、出行场景运营等专业能力。双方的合作,本质是场景的融合与能力的互补。


美的与鸿蒙智行、蔚来、广汽等智能汽车企业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今年8月,美的联合车企、手机厂商、互联网平台等生态伙伴共建“人·车·家”开放平台,向所有合作方共享统一物模型、SDK及API,车企可复用美的已沉淀的1.18亿设备数据与AI能力,降低“家控车”开发成本。


IMG_256

图源:蔚来


这种合作让双方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共同为用户打造“车家一体”的无缝体验。


而细分赛道诞生“专业型玩家”。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要参与生态主导权的争夺,TCL华星、格力等企业可凭借核心技术优势,成为生态中的“专业供应商”。TCL华星专注车载显示,格力聚焦车载热管理,它们不掌控生态主权,但凭借技术壁垒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获得稳定收益。


家电巨头正将硬件思维,转为服务思维


回到开头,夏普LDK+概念车的出现,其实是“人车家”生态变革的一个小例子。传统家电市场增长慢了,智能汽车也不再只是用来代步,反倒成了“移动的生活空间”,于是大家都开始争着抢占这个全场景的入口。


美的搞联盟、创维做场景、TCL靠显示技术、小米建闭环、华为出技术、格力攻供应链,这几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企业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市场情况选的路。


IMG_256


至于家电企业和车企的关系,也不是非敌即友,而是既竞争又合作。这行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在“人车家”这个全场景时代,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用户需求。不同生态之间的较量,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我们不必执着于“谁将战胜谁”。未来的格局更可能是一种 “分层竞争”:


顶层是少数几个掌握操作系统和AI能力的“生态主”,他们制定规则,搭建舞台;中层是大量的“生态参与者”,包括绝大多数车企和家电品牌,他们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生态,在既定的框架内寻求差异化;底层则是“核心部件供应商”,他们凭借技术壁垒,成为所有生态都不可或缺的基石。


至于谁是“生态主”、谁是“生态参与者”、谁是“核心部件供应商”,这些角色暂且没有定局,大家都还在探索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逐鹿的终点,并非某家企业的胜利,而是一个“用户主权”时代的真正到来。当技术趋于成熟、生态实现互联,选择的权力被完全交还到用户手中。用户将用脚投票,选择那个最能理解其需求、最能为生活提供便捷与愉悦的生态体系。


企业的竞争焦点,也将从“我如何卖出更多硬件”,彻底转向 “我如何成为用户高品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服务者” ,最终让汽车真的变成“移动的客厅”,家里和车里的场景能无缝衔接,科技真正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