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领先者已经不在硅谷。

2023 年,Meta 推出了 Ray-Ban Meta 眼镜,没有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却凭借 Ray-Ban 经典镜框、内置摄像头和大模型驱动的随身 AI 助手,率先用 AI 眼镜打开了大众市场的想象力。这也让 AI 眼镜开始成为消费电子的「新星」,全球玩家涌入并上演一场百镜大战,试图在这个潜力巨大的新入口上抢占一席之地。


但时间来到 2025 年,AI 眼镜的竞争已经迎来了全新的拐点——显示。从 Google 到 Meta,再到 Rokid 乐奇,都看到了带显示 AI 眼镜的必然演进。用户很快也发现,只有把信息真正「放到眼前」,AI 眼镜才能从「玩具」走向「工具」,才能从短暂的新鲜感过渡到长期的日常使用。


在这个 AI 眼镜的「显示」赛点,很多事情也变得不一样,尤其是以 Rokid 乐奇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量。去年 11 月,Rokid 乐奇眼镜发布,同时支持了摄像头和双目显示,并将全功能的 AI 眼镜重量控制在 49 克,实现全天候的佩戴体验,在 AI 和交互上做到了真正的可用。


0924-ezgif.com-optimize-翻译.gif

Rokid 乐奇眼镜


更关键的是,这背后不只是一个产品的偶然成功,而是 Rokid 乐奇自身在 AR 光学显示、AI 与人机交互领域的技术积累逐渐成熟,还是从供应链到整机协同的爆发。事实是 AI 眼镜的赛道,已经不仅是单一公司的独角戏,也是一次全球力量的角逐。

而在这一轮角逐里,中国科技企业正开始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被逼出的 Meta Ray-Ban Display


去年,Meta 在 Connect 大会上首次完整展示了 Orion 的设想:一副全功能 AR 眼镜,具备双目全彩显示、更大视场角、空间感知和自然的人机交互,被寄望于 2027-2028 年量产。但如果说 Meta 真正的野心在 Orion,那么 Ray-Ban Display 更像是一张提前交出的「半成品」。不过 Meta 的变奏其实不难理解,核心就是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压力首先来自中国厂商。过去一年多,中国玩家快速跟进迭代,尤其是在「显示」赛点到来后,Rokid 乐奇率先推出了带显示的 AI 眼镜—— Rokid 乐奇眼镜。


今年 9 月中旬,Meta 迫不及待地推出了最新一代 AI 眼镜—— Ray-Ban Display,配备单目显示屏和用于交互的肌电腕带,引起行业集体关注。但不管是 69g 带来的眼镜重量,还是单目显示无法解决的双眼竞争疲劳,又或是比上一代 Ray-Ban Meta 更短的使用续航,都展现出了这款产品在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致命问题。


与此同时,Rokid 乐奇眼镜 49 克的重量、双目显示和全天佩戴体验,让它成为少数真正能用、好用的 AI 眼镜,从 CES 2025 惊艳到 WAIC 2025。也不出意外,Rokid 乐奇眼镜很快就打出了漂亮的开局,到今年 5 月中旬就拿下了超 25 万副的全球预售订单,并随后开启小规模交付和发售。


Rokid 乐奇还加快了海外市场的动作,8 月底正式在美国市场发布并登陆 Kickstarter,仅 14 天众筹金额就突破了 200 万美元,登顶消费数码产品赛道,引发了大量海外媒体报道和消费者的讨论。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 Rokid 乐奇眼镜成功打入 Meta 的美国市场大本营,甚至将在全球市场正面 PK。


640.jpg


而对全球消费者来说,Ray-Ban Display 带来的「新鲜感」固然存在,但更多是一种炫技的演示;而 Rokid 乐奇眼镜的体验则更接地气:戴得住、看得清、用得上,还买得起。


这正是 Meta 真正感受到的压力所在。当中国科技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更完整的产品体验打入全球市场,Meta 或许意识到了如果还等到 2027 年才端出 Orion 的量产版本,市场和用户心智可能早已被抢占,于是才提前亮出一款并不完美的 Ray-Ban Display,来稳住阵脚。但也提醒了所有人一个事实:


在带显示 AI 眼镜的赛道上,真正的领先者已经不在硅谷。


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无论是手机、耳机还是眼镜,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始终是用户体验。尤其是 AI 眼镜这种需要长时间戴在脸上的产品。而从 Meta Ray-Ban Display 和 Rokid 乐奇眼镜上,能看到两种不同产品思路,带来截然不同的用户体验。


先从佩戴体验这个最基本的环节说起。Ray-Ban Display 搭载单眼显示模组,整机重量高达 69 克。对于一副日常佩戴的眼镜来说,这意味着长时间使用必然带来鼻梁和眼部的负担。更不用说单目显示存在天然短板,长期注视时左右眼不对称会导致注意力分裂和视觉疲劳,这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不是靠软件优化就能解决。


相比之下,Rokid 乐奇眼镜把重量控制在 49 克,同时采用更符合人因学的双目显示方案,再加之合理的重量分布和细节设计,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佩戴舒适和视觉一致性的问题。这让它不仅能在短时间的体验中足够「惊艳」,实际全天候的使用场景下也能「好用」。这背后是 Rokid 乐奇在光学和结构设计上的长期打磨,而不是一时的噱头。


同时 Rokid 乐奇眼镜作为一款全功能带显示的 AI 眼镜,不仅支持影像拍摄、拍照翻译、同声传译等功能,还会支持提词器、导航、支付、AI 会议纪要和便签等功能,并且发布后就一直在认真打磨产品,包括根据早期先锋用户的反馈,持续优化产品细节和功能体验。


IMG_20250929_101719.jpg

Rokid 乐奇眼镜


这种务实的产品思路,也决定了 Rokid 乐奇眼镜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过去几个月里,从国内到国外实际交付的用户反馈来看,都在验证 Rokid 乐奇对细节体验的用心和坚持。


不仅如此,AI 生态的差异也在进一步拉开两者的距离。Meta 在 Ray-Ban Display 上依旧延续了封闭的策略,核心依赖自家的 Llama 模型,虽然能与 WhatsApp、Instagram 深度整合,但用户在选择和灵活性上明显受限。


而 Rokid 乐奇眼镜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它开放拥抱全球最优秀的大模型,从通义千问、豆包到 DeepSeek,还包括 OpenAI 的 GPT,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切换。多模型路由也让 Rokid 乐奇眼镜在翻译、多语言字幕、知识问答等场景中拥有天然优势,用上不同领域最好的 AI 体验,也让 AI 眼镜更具普适性和长期价值。


不过 Rokid 乐奇眼镜也不是没有劣势。说实话,上一代 Ray-Ban Meta 的成功背后,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 Ray-Ban 经典镜框加持,把 AI 眼镜同时打造成了「潮流单品」,让消费者更愿意尝试。但 Rokid 乐奇也在补强这一点,去年发布时就已宣布与 BOLON 眼镜达成战略合作,借助传统眼镜品牌在外观设计和时尚感上的优势,把技术产品真正变成更愿意戴出门的「日常」穿搭。


对于从小众走向大众的 AI 眼镜而言,这一步同样重要。


IMG20250715133908.jpg


创新没有黑魔法


事实上,从 Rokid 乐奇身上最能看出,中国 AI 眼镜能够从追随到引领,并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十年来在 AR 光学显示、AI 技术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厚积薄发,是技术积累与产品理解的长期比拼。


在光学显示上,如果不是 Rokid 乐奇一直深耕小型化光机和光波导等技术,就很难在 49g 的 Rokid 乐奇眼镜上集成双目显示和摄像头。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但每一次迭代都为今天的轻量化和全天佩戴打下了基础。


在 AI 层面,它很早就开始探索语音、视觉多模态结合,并在 Rokid 乐奇眼镜上真正做到了实时字幕、翻译和场景识别,成为多模态 AI 的最佳载体,更重要的是让用户感受到 AI 眼镜真正能用、好用。


同时 Rokid 乐奇的技术积累还不止于此。作为一家专注于人机交互的公司,Rokid 乐奇还自研了 YodaOS 操作系统,对于 AI 眼镜人机交互的思考也更务实,在复杂交互之外,优先打磨「自然语音+显示」这种最低摩擦的方式,让 AI 服务尽可能自然地嵌入日常。


0924-ezgif.com-optimize-支付.gif

Rokid 乐奇眼镜


这些都是 Rokid 乐奇的技术积累,但更是对产品理解和用户体验的坚持。再加上中国供应链的高效协同,从光学模组到整机装配,Rokid 乐奇才能以更快的节奏把新品推向市场。


更核心的是,相比 Meta 这样的超级巨头,Rokid 乐奇显然没有无限资源,但作为一家「小而美」的创业公司,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重视用户体验,敢于在细节上花时间,用产品力去赢得口碑和市场。这种「专注」恰恰也成为它弯道超车的武器。


正如 Rokid 乐奇对外表示,创新没有黑魔法。今天 AI 眼镜市场的逆转,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过去十年中国科技和制造业积蓄力量后的集中爆发。从无人机到服务机器人,再到今天的 AI 眼镜,一批又一批中国创新公司正在全球舞台上证明自己,通过极致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赢家,更成为中国科技与制造最闪耀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