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晚,以「改变」为题,雷军第六次站在新品发布会舞台上进行年度演讲,也正式揭开了小米 17 系列的面纱。雷科技受邀参加了这场盛会,但看到的不只是新一代小米数字旗舰的发布,也看到了小米 17 系列背后,小米也在告诉所有人:
小米继续高端化的决心。
但无论如何,小米的高端都不可能是「纸上得来」,今年小米 17 系列也发生了几个关键变化。首先就是命名直接跳过小米 16,直接命名为小米 17 系列,并且改为 17、17 Pro、17 Pro Max。坦白讲,比起坊间争论的看法,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小米「自信」的表现,自信于小米 17 系列「全面对标 iPhone,正面迎战!」
《论语》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小米手机要正面迎战 iPhone,首先就要在命名上对齐,才能把消费者的关注更多聚焦到产品本身。雷科技也提前上手了小米 17 Pro Max,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我们后续的首发评测。
在此基础上,小米也选择了变阵。一改此前 6.3 英寸标准版、6.7 英寸 Pro 的阵容,变成小尺寸的小米 17 Pro,和进一步强化科技影像旗舰属性的小米 17 Pro Max,并且两款 Pro 还加上了妙享背屏的新设计。与此同时,小米 17 系列起售价保持 4499 元不变,主打一个加量不加价。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更让人期待的是,从命名、产品阵容到 ID 设计,再到影像与系统能力,小米 17 系列跳过的,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次对高端心智的全面进攻。
最值的大众旗舰,小米 17 标准版变了什么?
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可能小米 17 系列真正的「主角」并不是 Pro,也不是 Pro Max,而是那款最基础的小米 17 标准版。在小米数字系列中,标准版往往承担着销量与口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它要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又必须在配置与体验上证明自己不简单。
今年的小米 17 标准版,依然延续了这样的角色设定,在小米 15 的基础继续迭代优化。
先从屏幕看起。小米 17 全系屏幕这回都采用了 M10 基材,发光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包括小米 17 标准版也搭载了基于 M10 的一块 1.5K 6.3 英寸直屏,亮度也达到了 3500nit。而与市面上 6.7 英寸大屏旗舰相比,小米 17 标准版显然希望吸引那些厌倦大砖头、想要轻巧机身的用户群体。
图片来源:雷科技
从视觉观感来说,它已经足够「旗舰」,黑边从前代的 1.38mm 收敛到 1.18mm,屏占比继续逼近极限,同时沿用了之前备受好评四微曲包裹中框,整机重量在 191g。而在背面,小米 17 标准版今年有黑、白、雪山粉、冷融蓝 4 种配色,不过最大的改变还是在 Deco 采用了机身同色玻璃,确实整体的观感更通透、清爽,是不是「最美标准版旗舰」大家只有看法,但确实戳中了我的审美。
图片来源:雷科技
同时小米 17 标准版也延续了徕卡三摄体系,包括广角、超广角和长焦。值得一提的是主摄采用了 1/1.31 英寸的光影猎人 950,还有一颗浮动长焦,虽然在具体规格上不及 Pro 与 Pro Max 的潜望长焦那样激进,但「均衡影像」依然是小米 17 标准版的一大卖点。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三颗镜头都能打,反而比单点突破更实用。而徕卡色彩,也让标准版保有了鲜明的影像标签。
不过计算摄影时代,芯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影像。在今天上午高通正式发布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后,小米 17 全系也在今晚首发搭载了新一代旗舰移动平台。
图片来源:雷科技
根据介绍,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采用了台积电第三代 3nm(N3P)工艺,继续全大核策略,2 颗超大核的主频达到了 4.6GHz,还有 6 颗主频 3.63GHz 的性能大核。在雷科技的测试中,小米 17 Pro Max GeekBench 6 可以跑出单核 3436、多核 10314 的成绩。此外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在 GPU 方面上继续保持优势,GPU 甚至塞下了 18MB 的超大图形缓存,直接比前代大了一半。
再加上澎湃 OS3 这次性能和图形技术上的突破,小米 17 的核心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官方还指出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在 AI 算力上的暴涨,也让更多更强的 AI 模型直接在端侧运行,反应更快更隐私。
更大的差别还在电池上。尽管今年 iPhone 17 的电池和快充都有一定提升,但比起小米还是差的很远,尤其小米 17 标准版内置了远超其他小屏旗舰的电池容量——7000mAh,甚至能 K.O.掉去年不少大屏旗舰,更不用说 iPhone 17 全系。
最后,小米 17 标准版具体定价如下:
- 12+256GB,4499 元;
- 12+512GB,4799 元;
- 16+512GB,4999 元。
小米 17 标准版选择了加量不加价,诚意不言而喻。而总体来看,小米 17 标准版是一台「不妥协的小直屏旗舰」。它在性能、屏幕、续航和影像等方面继续强化。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一款大家都喜欢的「大众旗舰」。
小米 17 Pro 系列:妙享背屏,还有超大电池
相比标准版,小米 17 Pro/Pro Max 最直观的不同来自背面。小米 17 Pro 与 Pro Max 都加入了「妙享背屏」,位置在相机模组旁,可以显示时钟、音乐控制、通知信息,作为后摄自拍的取景器,甚至可以把任何信息作为「便利贴」贴在背屏。
图片来源:雷科技
虽然面积不大,但这块背屏赋予了 Pro 系列明显的辨识度,也让手机在使用场景上多了一些新鲜感。事实上,相比标准版更克制的背板设计,小米 17 Pro 系列也通过背屏制造了更强的「科技旗舰」气场。
回到正面,小米 17 Pro 首次采用小直屏,搭载一块 6.3 英寸 LTPO 直屏,边框极窄,重量 192g,适合偏好轻巧手感的用户。
小米 17 Pro Max 则是一款大屏旗舰,屏幕达到了 6.9 英寸,重量 219g,但用上了专属的超级像素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了传统 OLED 共用子像素带来的实际清晰度问题,拒绝「公摊」,在 1.5K 分辨率上实现更强的清晰度。
图为小米 17 Pro,图片来源:雷科技
当然,两者在屏幕素质上都是旗舰级别,只是使用体验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Pro 面向小屏爱好者,Pro Max 则是「大杯党」的选择。
而影像部分,毫无疑问是 Pro 系列的重头戏。
相比标准版的均衡,小米 17 Pro 更强调专业化和极限拍摄能力,两者都采用了 5000 万像素徕卡三摄,尤其主摄采用了 1/1.28 英寸的光影猎人 950,用上 LOFIC 第三代高动态技术,也是小米官方称这一代为「逆光之王」的底气之一。
对影像发烧友来说,这是足以左右购买决策的差异。此外,小米 17 Pro 还有 5X 光学的浮动长焦以及超广角镜头,小米 17 Pro Max 更进一步采用了大底潜望长焦,尺寸达到了 1/2 英寸。
同时 小米 17 Pro 系列也延续了「大电池」的思路,把负极硅含量进一步提高到了 16%。结果来看,小米 17 Pro 的电池容量为 6300mAh,小米 17 Pro Max 更是夸张地提升到 7500mAh,都支持 100W 有线快充(兼容 100W PPS)和 50W 澎湃无线秒充。
图片来源:雷科技
7500mAh,坦白讲对于很多人都是一种冲击,也在正面凸显对 iPhone Pro 系列的巨大优势。
当然,小米 17 Pro 与 Pro Max 也搭载了骁龙 8 Elite Gen 5,不过同时还配备了超大立体环形冷泵,小米 17 Pro 的环形冷泵面积可达 4637mm²,比上一代大了 14.4%,小米 17 Pro Max 更是达到 5533mm²。而得益于更强的散热,理论上在实际体验中也会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大型游戏等持续的高负载场景下更 Pro。
在配色上,小米 17 Pro 和 小米 17 Pro Max 除了黑白经典配色,这次还有冷烟紫和森野绿两种配色。尤其是小米 17 Pro 森野绿,雷科技在骁龙峰会·中国上就提前看到了,视觉非常高级,愿称之为版本之最。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回到售价,小米 17 Pro 不同版本定价如下:
- 12+256GB,4999 元;
- 12+512GB,5299 元;
- 16+512GB,5599 元;
- 16GB+1TB,5999 元。
小米 17 Pro Max 的定价是:
- 12+512GB,5999 元;
- 16+512GB,6299 元;
- 16GB+1TB,6999 元。
从定价策略来看,小米显然不打算在 Pro 系列上「客气」,而是把真正的差异化功能和旗舰体验放在用户能直观感受到的点上:妙享背屏的效率和交互体验、更强的徕卡影像能力、超大电池的续航保障。作为小米 17 系列里最具代表的作品,如果说标准版是更多瞄准了「大众旗舰」,那么小米 17 Pro 和 小米 17 Pro Max ,就是小米递出的一张新名片。
写在最后
回到今年雷总年度演讲在主题——改变,小米所要改变的,从来不仅仅是数字命名或者一块副屏,而是消费者、行业对「小米高端」的看法。
在小米 17 标准版上,小米试图把「大众旗舰」的体验做得不再妥协;在 17 Pro 与 17 Pro Max 上,它又用妙享背屏、徕卡三摄和超大电池,去开辟与 iPhone 17 Pro 系列正面交锋的新空间。三款机型的组合并不只是常规的「大中小」排布,更像一次精心编排的产品阵容:既覆盖更广阔的消费群体,又在高端话语权上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用的机会。
可以说,这一代小米 17 系列并不满足于「加量不加价」的口碑,而是希望通过新的姿态,真正打出高端品牌的信心。
当然,副屏的实用性、重量和手感的平衡、续航与发热的真实表现,仍需要时间和用户来检验。但至少在今天,小米已经把「高端化」的意志更深入地写在了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里。这是一次对高端心智的再冲锋,也是小米不会放弃的长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