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nthropic一纸禁令让无数中国企业的AI梦碎了一地,AWS却在两周后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上架中国最强开源模型。这不是雪中送炭,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商业智慧展示。
一夜之间,Claude说再见了
2025年9月5日,对许多中国科技企业来说,是个黑色星期四。
Anthropic突然宣布:立即停止向多数股权由中国资本持有的公司提供Claude服务。消息一出,整个中国AI圈炸了锅。要知道,Claude凭借其卓越的编程能力,几乎成了国内企业构建AI Coding工具栈的标配,甚至是某些公司的唯一选择。
这就像你正在高速公路上飙车,突然发现发动机被远程锁死了。那些把全部筹码押在Claude上的企业,瞬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在推进的AI项目要不要继续?已经部署的系统怎么办?客户的合同如何履行?
这一刀,切得又快又狠。
AWS的“反常”操作:把竞争对手的模型都搬上架
就在业界还在为Claude断供事件震惊时,9月19日,AWS宣布在亚马逊Bedrock上线阿里巴巴的Qwen3系列和DeepSeek V3.1。
这个操作,说它“反常”一点都不为过。
要知道,AWS和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可是实打实的竞争对手。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市场,两家更是明里暗里较劲多年。现在AWS居然把阿里巴巴开源的最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搬上了自家平台,这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但如果你了解AWS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他们的一贯作风。今年8月,AWS就已经上架了OpenAI的两款开源模型。按理说,OpenAI是微软重金投资的,而微软Azure是AWS最大的竞争对手;更讽刺的是,OpenAI还是AWS投资的Anthropic的直接竞争对手。但AWS照样把OpenAI的模型搬上了架。
这种看似“没有立场”的做法,背后其实藏着AWS的核心哲学:Choice Matters(选择很重要)。
从“断供惊魂”到“王炸矩阵”
Claude事件给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在AI时代,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模型上,无异于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AWS CEO Matt Garman在最近的采访中明确表示:“我们不认为会有一个模型能适应所有场景。”这句话在Claude断供事件后显得格外有先见之明。
看看这次上架的模型阵容就知道AWS的野心有多大:
Qwen3-Coder-480B,总参数量480B,专为复杂软件工程设计,能处理高达256K的上下文窗口,用外推方法甚至能达到100万个token。这意味着它能在单个任务中处理整个代码库。
DeepSeek V3.1,号称"迈向Agentic AI时代的第一步",支持思考模式和非思考模式的自由切换,在工具调用和智能体任务中表现卓越。
更关键的是价格。根据实测数据,Qwen3 Coder 480B的input Token价格比第三方平台Fireworks低50%以上。在推理速度上,每秒输出Token数和首Token时延等核心指标在业界领先。默认配额高达10K RPM及100M TPM,客户无需为配额提升而烦恼。
这不是简单的模型堆砌,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矩阵:最强多模态混合推理基模Claude(是的,它还在)、超高性价比自研模型Nova、最受关注的开源模型GPT系列、DeepSeek、Qwen等,覆盖高端和低延时等各类场景,成本涵盖高、中、低不同档位。
当选择权决定生死
AI可能会成为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这种创新将持续10年、20年甚至30年。在这样的长周期里,任何单一依赖都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AWS的多模型战略,在平时看起来像是资源浪费——为什么要同时支持这么多相互竞争的模型?但在Claude断供这样的黑天鹅事件面前,这种策略的价值立刻凸显出来。
那些在Bedrock上构建AI应用的中国企业,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模型切换。而那些依赖单一模型供应商的企业,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来重构他们的系统。在AI军备竞赛中,这样的时间差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商业的本质:没有永远的敌人
AWS上架竞争对手的模型,表面上看是在“资敌”,实际上却是在构建一个更强大的护城河。
当客户知道在AWS上可以找到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模型时,他们为什么还要费力去对接多个平台?当切换模型变得像换个API密钥一样简单时,企业的AI战略就有了真正的灵活性。
这种开放策略也让AWS成为了事实上的"AI基础设施层"。而阿里巴巴成为Bedrock第13个模型提供商,正标志着中国AI开源生态与国际云计算平台的深度融合。
写在最后:篮子越多,路越宽
Claude断供事件是一个警钟,提醒所有企业:在AI时代,技术依赖可能比市场竞争更致命。
“篮子策略”看似简单粗暴——把所有能搬的模型都搬上架,管它是不是竞争对手的。但恰恰是这种“不挑食”的做法,让它的客户在风暴来临时有了Plan B、Plan C甚至Plan D。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选择权可能比任何技术优势都更值钱。毕竟,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公司,永远不知道下一个“9月5日”会在什么时候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