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动拍摄进化到「无感拍摄」。

DJI Osmo 360还没捂热呢,大疆又趁热打铁推出了一款定位不同但同样有趣的相机——Osmo Nano。


9月23日,大疆发布新一代拇指相机Osmo Nano,先看官方资料:


Osmo Nano轻巧机身蕴含重磅性能,磁吸可穿戴设计,灵活解锁多样创意角度,无论是骑行、跑步等户外运动,还是聚会、旅行的美好日常,Osmo Nano 都能以细腻画质和生动影像,捕捉每一个动人瞬间。


可见便携易用、影像强大是Osmo Nano官方主打的卖点。Osmo Nano即日起全平台开售,价格如下:

 

  • Osmo Nano 标准套装(64GB)售价 1998 元,内含 Osmo Nano 主相机(64GB)、Osmo Nano 多功能图传模块、磁吸帽夹、磁吸挂绳、保护壳、双向磁吸球头组件等配件;

  • Osmo Nano 标准套装(128GB)售价 2298 元,内含 Osmo Nano 主相机(128GB)、Osmo Nano 多功能图传模块、磁吸帽夹、磁吸挂绳、保护壳、双向磁吸球头组件等配件。


发布Osmo Nano后,大疆完成由Osmo Pocket、Osmo Action、Osmo 360和Osmo Nano组成的便携影像多场景覆盖,无论你是想手持拍摄vlog,户外运动拍摄、全视角录制还是随心拍摄,都能在大疆这里找到自己所需。


WechatIMG843.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那么,这款全新的DJI Osmo Nano(后续简称为DJI Nano),体验到底如何呢?雷科技已拿到这款产品一段时间并进行了深度体验,以下是我们的分享。


外观设计:独特的创意,新奇的体验


在第一眼看到DJI Nano时,小雷不由觉得这玩意长得有些太奇怪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像是大疆的设计。也就只能从正面的DJI logo和大疆经典的半透明深灰配色判断,这,确实是大疆的手笔。


与我们熟悉的Action 4、Action 5 Pro不同,DJI Nano采用了「双本体」设计:即一个主相机和一个图传模块,两者均可以独立工作又能互相控制。换句话说不管你拿起的是哪个模块,都能直接进行操作(不过要录制的话就必须拿起主相机)。


WechatIMG1690.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按键操作方面,DJI Nano延续了大疆一贯以来的简洁风,整机只有三个按键:主相机和图传模块各有一个可自定义的实体按键,在图传模块上方还有一个可解锁主相机的锁扣按钮。


至于图传模块的操作逻辑,如果你之前使用过大疆的Action 系列,应该没有什么上手难度,其屏幕UI设计、菜单的呼出方式都与Action系列完全相同。


不过由于DJI Nano是一个全新定位的产品,其在功能设定上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巧思的。这里雷科技举个例子,以往我们使用运动相机需要录制时,都需要单击拍摄按键,但DJI Nano作为一个全新形态的「相机」,它可应用的场景可以说超出我们想象,除了最常见的吸附在衣服上,还能依靠磁吸特性把它放在各种你想要的位置上。


WechatIMG842.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而这时,用户想要通过单击按键来开始录制的操作难度就高了不少,而大疆就为 DJI Nano 提供了多种开启录制的操作,其中最让雷科技感兴趣的是轻轻拍打主相机两下即可开始录制,再搭配Action系列就有的语音操控功能,让 DJI Nano 能够在各种场景中都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WechatIMG1689.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说回图传模块,它除了能帮助用户调整主相机的各种参数以外,还具备给主相机充电的功能,你也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小型充电宝。


雷科技简单实测了一波,在主相机完全没电的情况下,让图传模块为其充电,仅需 22 分钟就把电量从 0% 充到 80%,而电量方面也只消耗了 72%,换算下来可以给相机充 1.3 次,这个表现还是不错的。


至于大家都最关心的续航表现方面,在开启 4K/60 帧规格的情况下,DJI Nano 能够连续录制 67分钟左右,加上图传模块后的成绩会延长至 150分钟。如果你觉得这个成绩不太满意的话,也可以降低帧率或者分辨率,实测按照 1080P/24 帧的规格,DJI Nano 的最长续航时间可以来到 200 分钟,接近三个半小时。


差点忘了,DJI Nano 的主相机还支持 10 米的防水,图传模块则支持 IPX4 防泼溅,换句话说相机主体可以轻松做到「征战沙场」,而图传模块我们就要小心呵护它了。


另外关于图传模块 DJI 还做了一个小改动,一般来说当我们将主相机安置在机位后,就会把图传模块随手揣进裤兜里,这就导致很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况,甚至在拍摄中都有可能被暂停或停止。


因此 DJI 设计了一个「锁屏」的小功能,其操作方式也很简单,下拉菜单找到带有「锁」的图标,单击即可彻底告别误触的情况。


WechatIMG1702.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对于 DJI Nano 的外观设计,雷科技个人认为它确实非常有新意,最起码在辨识度方面拉满,而且这种顶部磁吸的连接方式,也方便用户在拍摄完毕后单手就给它安装回去。


WechatIMG1709.jpg


9月22日.2025-09-23 00_43_51.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作为一款体积小巧的拇指相机,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拿它跟主流的运动相机相比,毕竟两者的定位并不同,完全没有可比性。


虽然雷科技这么说可能会让大家觉得 DJI Nano 是一台娱乐性大于实用性的产品,实际雷科技体验下来,发现它的各方面体验,尤其是画质方面,已经能与大疆自家的 Action 系列相当了。


画质见真章:Mini 版的 DJI Action 5 Pro


按照惯例,在正式体验 DJI Nano 的画质之前,雷科技先简单罗列一下它的硬件参数:1/1.3 英寸传感器、143° 超大广角、F2.8 光圈、13.5 档动态范围、1.96 英寸 OLED 屏、内置 64/128GB存储、支持 USB 3.1 传输协议、支持图传遥控、支持 Osmo 双麦克风直连。


而视频的拍摄参数也简单罗列一下:最高支持 4K60fps 规格录制、4K120fps 慢动作录制、延时拍摄、10-bits & D-Log M色彩格式、支持超级增稳、地平矫正等等。


说实话当雷科技第一次拿到 DJI Nano 时,对它的画质表现可以说完全不抱期待,毕竟就这么点大的「相机」,还要在内部预留电池、散热、主板等空间,几乎不可能塞进一个大尺寸的传感器,更别说拍出什么好照片好视频了。


WechatIMG840.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但大疆不愧是影像领域堆叠工艺的佼佼者,DJI在如此小巧的机身中塞入了一颗 1/1.3 英寸的传感器,雷科技猜测这就是DJI Action 5 Pro的同款。


既然拥有相同的传感器,那么大家对 DJI Nano 的画质表现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而雷科技在近一个月的体验下来,对它的认知从一开始的中看不中用变成了「迷你版」的 DJI Action 5 Pro。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从动态图中可以看到,DJI Nano 无论是在光线极佳的白天、光线条件极为复杂的晚上,还是大光比场景的曝光场景,它都发挥出了不属于这个体积的优异表现。


1705_1758602944(原视频).2025-09-22 19_01_06.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以雷科技在夏威夷拍摄的这一段视频为例,整体画面亮度到位,从房间到阳台的过渡时虽然出现了短暂的曝光,但很快就压制住了高光,既保留了远处风景的细节,又不会因为直射的太阳造成画面过曝,更重要的是画面色彩非常吸引眼球,可以说是妥妥的旅游神器,都不需要后期,简单调个色就能直接发朋友圈。


1707_1758603142(原视频).2025-09-22 19_10_36.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夜景算法同样是大疆的看家本领之一,相比起手机厂商过于暴力的处理方式,DJI Nano 所拍摄的夜景画面在观感层面看起来极为自然,更重要的是画面的亮度、噪点和色差表现也同样出色。


1711_1758605087(原视频).2025-09-22 19_38_09.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防抖方面,DJI Nano 也延续了大疆的优势,在开启高防抖的模式下,骑行时所反馈的路面震动和车辆震动都被完全过滤掉,犹如在路面上「滑行」,十分丝滑流畅。


9月22日(1).2025-09-23 00_45_11.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正如前文所说,在雷科技看来,DJI Nano 在画质、防抖方面的表现已经完全能与 DJI Action 5 Pro 相当,说它是迷你版的 Action 5 Pro 也不为过。


小巧的拇指相机,都有哪些“用武之地”?


可能很多读者还是不太理解,大疆在已经把 Action 系列打出名声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推出这么一款定位与 Action 系列十分相似的 Nano 呢?它的出现又是否会影响到 Action 系列的销量呢?


实际上当大家看到这个形态时,应该能猜到它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了,我们只需长按锁扣按钮将主相机取下,然后通过自带的挂绳磁吸模块将它固定在你的衣服上,这样我们就多了一个新的拍摄视角。


8月28日.2025-09-23 00_13_21.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虽然市面上也有很多运动相机的挂脖支架,但只要你使用过一次就知道两者的差距有多大,运动相机受限于耐用性、长续航等特性体积和重量都远比 DJI Nano 大出不少,再加上一个不轻的挂脖支架,时间一长脖子异常酸痛不说,一旦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时,支架就会一起一落地撞击胸口,这种感觉别提多难受了。


而 DJI Nano 小巧的机身、舒适的磁吸挂脖绳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哪怕真的有什么急事时,轻轻往外一「拔」就能将其收纳规整,在灵活度和便携性方面是要远超运动相机的。


而且运动相机一般只能通过底部的磁吸模块或 1/4 螺纹口来固定在某一机位上,也就是说用户每次拍摄之前都需要提前选好位置,固定好相机,设定完参数后才能开始拍摄。DJI Nano 则得益于双磁吸面的设计(底部和背部),搭配大疆自家的各种配件,可以轻松想出更多有意思的机位,例如街边的路灯、栏杆、帽沿等等等等。


WechatIMG839.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这种 「无感佩戴」 让拍摄从运动相机的 「主动操作」 变成 「被动待命」—— 用户无需时刻惦记相机,只需在想记录时通过语音指令或手机 APP 开启拍摄,甚至部分机型支持 「挥手触发」「笑脸抓拍」 等智能启动功能,真正做到 「眼到、手不到、画面到」。


在雷科技看来,DJI Nano 最大的优点并非什么画质、续航、操控性,而是千变万化且无比自由的拍摄方式,用户不再被拘泥于机位,只要你想象力足够丰富,任何点位都能成为 DJI Nano 的「支架」。


1706_1758602980(原视频).2025-09-22 18_59_11.gif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这些视角是普通运动相机难以实现的,尤其适合 Vlog 创作者、亲子记录者、户外爱好者等群体,让观众能通过画面 「代入」 拍摄者的真实体验。


总结:大疆DJI给出了运动相机的新解法


最后按照惯例,我们用雷科技评测模板对 DJI Osmo Nano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优点:


1、设计新颖的同时,也确实足够实用;

2、画质表现出色,能与自家的 Action 系列硬碰硬;

3、拍摄自由不受束缚,能创造出更多有意思的视角;

4、操作简单,学习成本超低。


缺点:


1、主相机和图传模块时不时会出现无法连接的情况,需要 OTA。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对 DJI Nano 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作为 DJI 运动相机产品线中的新成员,雷科技认为它的完成度是远超预期的,这一方面得益于大疆在运动相机市场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也与大疆十分懂得抓住用户痛点的特性有关系。


WechatIMG841.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或许,DJI Nano 的面世确实会影响到 Action 系列的销量,毕竟小雷身边就要不少既想买运动相机,但又觉得拍摄很麻烦的用户,DJI Nano 小巧的机身和更简单的拍摄方式自然更适合它们,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DJI Nano 会挖掘出大量的潜在用户。


雷科技也相信,拇指相机市场在未来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真的很希望这个特殊的小玩意能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