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享背屏能成为下一个灵动岛吗?

这下小米真把小折叠做成旗舰手机了。


002p2Zyzly8i5fbwxs66gj60u00u00um02.jpg

图片来源:小米手机微博


2025 年 9 月 16 日上午,小米手机微博公布了即将发布的小米 17 Pro、Pro Max 手机的最新设计细节:两款手机的后置相机模组将采用全新的「妙享背屏」方案。


简单来说,这个「妙享背屏」就是把后置相机模组区域的黑色饰面改为一块有两个挖孔的屏幕,让直板手机的背面也能像小折叠手机展开后那样,拥有一定的交互能力。


截屏2025-09-16 19.51.16.jpg

图片来源:小米手机微博


就小米在宣传片中展示的用法来看,这块「妙享背屏」的用法和小折叠手机的外屏用法基本一致:待机时可以用来显示时钟、照片或小组件,在拍照时也可以使用「妙享背屏」来取景。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手机背面加屏幕,这还真不是小米「灵光一闪」的首创。


手机「背屏」发展史


事实上,手机品牌在手机背面加屏幕的做法「由来已久」,而且每一代「背屏」都有着各自的目标和困境。


最早被人们熟知的背屏设计是魅族在魅族 Pro 7 上推出的「画屏」副屏。彼时智能手机尚未卷到全面屏,前脸空间还足够容纳传感器和按键,背面副屏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功能补充:它可以显示通知、天气、步数,还能在自拍时作为取景器。


截屏2025-09-16 19.52.09.png

图片来源:魅族


对当时注重设计感和小众差异化的魅族来说,这块副屏是一步「险棋」——从好的方面看,「画屏」的成功让魅族 Pro 7 从一众国产手机中脱颖而出,有着极高的品牌、机型辨识度。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魅族显然没有想过这个「画屏」能为手机交互做什么:「画屏」的系统适配相当有限,体验也非常割裂,用起来的感觉和手机背后绑一个智能手环没什么区别,实用性大打折扣。


再加上当时用户社群给「画屏」起了一个不太利于价值传播的「诨号」,「画屏」的尝试很快就无疾而终,主流手机品牌也不再愿做「背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尝试。


2018 年,智能手机全面屏浪潮席卷而来,正面屏占比的竞争让厂商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出」前摄空间,于是诞生了另一种类型的背屏方案:正反双屏手机。而 vivo NEX 双屏版,就是这类双屏手机的代表作。


截屏2025-09-16 19.53.22.png

图片来源:vivo


为了保证极致的屏占比,vivo 在机身背面塞进了一块「主屏级」AMOLED 屏幕,让用户在自拍、视频通话时完全依赖后置主摄拍摄,从而实现手机正面「无刘海真全面」。


这种思路在硬件工程上颇为激进,也带来了极高的屏占比视觉冲击,但高昂的成本、笨重的机身、以及实际使用中频率不高的副屏体验,让双屏手机很快淡出了市场。消费者逐渐意识到,把一整块主屏规格的屏幕放在背面,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必要。


在那之后,手机厂商们的背屏尝试开始趋于保守,回归为小尺寸的「装饰屏」。比如小米就在小米 11 Ultra 上加入了一块嵌在摄像模组旁的小副屏,主要用来显示时间、通知或自拍取景,实用性有限。至此,关于手机「背屏」的讨论也暂告一段落。


让创新不再止步于设计


直到小折叠手机兴起,背屏的概念才重新被带回了主流视野。从功能性的角度看,外屏在小巧机身合盖状态下承担了相当丰富的交互任务,而这种「外屏」与主屏之间的协同关系,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过去背屏「可有可无」的印象,也让消费者重新接受了「在手机背面放一块屏」这件事的合理性。


毕竟小折叠手机主打便携场景,而外屏交互显著降低了唤醒主屏的频率,提升了小折叠手机单手交互的易用性。不过,这类外屏的普及并非完全依赖功能刚需:几乎所有小折叠手机都将为外屏设计了互动壁纸等装饰性、主打情绪价值的内容。


4b5be5c2caf4424487adb01ad7e27e79.jpg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可以说,小折叠的外屏一方面补足了机身结构带来的交互缺口,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背屏」设计的审美回潮。


如今小米推出的「妙享背屏」,正是在这种审美与功能两头并进的背景下出现的。它虽然形态上接近小米 11 Ultra 那类「装饰屏」,但在宣传中主打的是与主屏联动的交互逻辑,更接近小折叠的外屏定位。


25577932a4e54a8b951d31d65e3c2c01.png

图片来源:雷科技


回顾手机背屏的发展,雷科技认为,全新的「妙享背屏」应该会是一次基于人机交互的「功能创新」,而不再是「设计创新」。而在手机交互的发展史上,上一次大规模普及的「功能创新」已经是 3 年前由 iPhone 14 Pro 提出的灵动岛了。


那么即将登场的「妙享背屏」,有能力开创继灵动岛后的下一个「交互新时代」吗?


背屏能成为下一个灵动岛吗?


从交互形态的角度看,背屏和灵动岛其实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它们都重新分配了已有屏幕区域,把原本被忽略的空间变成了一个信息和操作的「中转枢纽」:灵动岛在屏幕顶端动态聚合系统信息;而背屏把直板手机背后原本只作为装饰的区域,升级为一个可操作的次级交互区。


这种「重新划分交互版图」的思路,本身就具备潜在的突破性。但在雷科技看来,要让背屏真正走向主流,手机行业必须同时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背屏交互的必要性。手机交互之所以几乎全部集中在主屏,是因为主屏几乎能完成一切操作,用户没有理由「绕到背面」去完成任务。小折叠之所以让外屏流行,是因为合盖状态下无法使用主屏,外屏才有了天然刚需。而在直板手机上,没有「打不开主屏」的强制条件,如何为背屏创造足够高频的使用场景,将成为决定背屏概念「生死」的关键。


截屏2025-09-16 19.56.17.png

图片来源:魅族


解决了背屏交互的必要性,手机品牌还必须做好背屏的系统适配。灵动岛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手机品牌和第三方 App 的系统级信息共享和适配。如果「妙享背屏」仍只是一块「小组件展示区」,那注定只会成为昙花一现的无用创新。


最后是交互逻辑的问题。主屏的交互是正面面对用户的,而背屏需要用户翻转手机、改变握持姿势才能操作。只要这种姿势转换的成本高于它带来的效率提升,用户就不会愿意使用它。


这也意味着「妙享背屏」必须承担的是那种「不翻手机也要特意去用」的任务,比如拍摄构图辅助、便捷支付认证、快速查看重要状态等高价值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用户「翻转手机」的动力。


换句话说,只有小米愿意在「妙享背屏」上投放人力物力,像当年推广「超级岛」那样推广「妙享背屏」,再加上第三方开发者的配合,这套基于背屏的交互方案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未来。


硬件限制激发出的软件创新


不过在我看来,背屏的回归,从某种程度上依旧是用设计给硬件技术「找补」的做法。


当前手机影像系统早已卷到极限,体积和重量也成为进一步升级的最大障碍。以不久前发布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为例:极度凸起的相机模组成为了手机背后的视觉中心,苹果甚至需要把闪光灯和 LiDAR 模块放在相机模组的另一端来实现「视觉平衡」。


截屏2025-09-16 19.57.11.png

图片来源:苹果


只不过和粗暴对齐的 iPhone 17 Pro 系列相比,小米在同样凸起的相机模块上加入了「妙享背屏」,用交互价值来冲淡相机模组突起带来的突兀感。


正因如此,背屏与其说是一项自下而上的功能创新,其实更像是相机堆叠所引发「设计瓶颈」后的一次设计性补偿。只不过和 iPhone 17 Pro 系列的「摆烂」相比,小米这种找补方式有着将「设计」转化为长期价值的可能性。


可以肯定的是,「妙享背屏」的出现不会立刻颠覆手机的使用方式。但从手机发展的角度,它的出现仍为这个已经固化许久的品类,打开了一扇还未被充分利用的窗口。至于背屏的理念能否在「前辈」的基础上走得更远,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来回答。但这场关于手机「背面空间」的探索,绝对不会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