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才是孩子的“第一道菜”。

你听说过儿童厨具吗?


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全面推行中小学减负的教育变革,教育部更是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


这项政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们除了埋首书山题海,也能体验生活的本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比如——


学做饭。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让无数“迷你厨房”成为可能。家长们也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笔笔订单,推动了第三方儿童厨具、迷你围裙、仿真食材、食玩配件等周边,硬生生地把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做了起来。


然而,在美好的憧憬背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些儿童厨具存在的安全隐患。


image.png

(图源:微博)


近日,央视的深度调查和江苏省消保委的抽检报告,共同指向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热销的儿童厨具中,不合格率高得离谱,部分“网红电器”如迷你爆米花机、棉花糖机等,特意做成类似玩具的造型,以此绕开了家电和食品接触材料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其设计和生产,将孩子们置于潜在的危险之中。


而这背后,是一个集产品设计缺陷、标准缺失、监管空白于一体的安全漏洞。


儿童厨具忽然爆火


提起儿童厨具,我想大部分读者的第一反应还是孩童时期那种塑料锅铲、黏土食材吧。


但是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儿童厨具就意味着真正的厨具,除了尺寸相对较小以外,是包含了真锅、真刀、真炉灶,是能让孩子煎炒烹炸,把饭菜做熟的实用厨具。


随手打开抖音,只见一个小孩端坐在小桌边上,桌上还摆着油盐酱醋调味料。


插上电源,按下开关,一个小巧的电磁炉开始工作,放上一个袖珍版的炒锅,然后倒油、热锅、打鹌鹑蛋,不一会儿,一个袖珍版的煎蛋就做好了,炒饭、煮面,也是信手拈来。


新建项目.jpg

(图源:抖音)


这并不是什么迷你厨房的布景,而是几岁孩子真实的玩具场景。


无独有偶,在某社交平台上,关于“儿童厨具”的笔记有291万篇,各路带货主播们化身“童话镇镇长”,用“每个孩子都该有的成长仪式感”“培养生活技能从3岁开始”等话术,将儿童厨具包装成“人生第一套厨具”。


根据小雷在主流电商平台上的观察,目前市面上已有大量商家正在销售此类产品,产品类型从电热炉、电饭煲、明火炉(酒精灯),到平底锅、奶锅、汤锅、蒸屉、电饭煲、菜板、小刀、锅铲、打蛋器、饺子器、擀面杖等一应俱全,因套餐选择不同搭配也会有所不同,价格在50~350元不等。


image.png

(图源:京东)


更夸张的,甚至还有儿童爆米花机这种东西,功率高达1100W。


image.png

(图源:京东)


从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来看,这种儿童厨具的市场空间确实很大。


家长们对寓教于乐的追求,让不少商家的爆款产品月销量超万件,甚至要比很多玩具厂商/厨具厂商此前主力生产的正经产品销量高得多,这也让部分厂商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不务正业的发展道路。


只要你稍微点开商品详情和用户评论,就能发现其中的“猫腻”。


在一家销量排名靠前的店内,商家以“真煮可吃,升级防烫”为促销语,但当小雷询问客服其执行标准时,对方却只给出了儿童玩具类的国标GB 6675。在产品的详情参数页面,其产品类型也被归到“仿真厨房类”。


image.png

(图源:京东)


至于评论区,更是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割裂景象。


热门评论区里,不少消费者直接开启了“在线晒娃”模式,将孩子们用儿童厨具进行料理的图片和视频发到评论区中与网友分享。


image.png

(图源:京东)


但在这些热门评论之下,隐藏着大量真实的翻车反馈,例如“孩子用了,起了一手疹子”、“宣传中为38件套,实际上只有20多件商品”、“宣传里面的不粘锅,明明才用一次就掉漆了”、“孩子独立使用电器真的安全吗?”,这也成了不少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image.png

(图源:京东)


甚至有家长表示,出于对安全的担忧,“买回来并没有插电使用过”。


这看似矛盾的消费体验背后,恰恰暴露了儿童厨具市场的核心症结:它游走在玩具、厨具和家电的模糊地带,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市场红利,却不愿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


儿童厨具隐患巨大


有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些儿童厨具到底都有哪些违规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结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儿童“真煮”厨具比较试验分析报告》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是“电器安全”


为了保护儿童,国家强制标准GB 19865对“玩具安全”有明确规定,玩具的额定电压不应超过24V,然而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报告显示,抽检的7批次通过电磁炉加热的样品中,无一例外,全部使用220V的家庭额定电压。


image.png

(图源:京东)


这意味着,这些被冠以“玩具”之名的厨具,本质上就是毫无安全保障的迷你家电。


更可怕的是,因为生产这类产品的厂商普遍为小型玩具厂,这些小型电磁炉基本是不存在过热保护机制的,其中4批次产品的电器性能指标,连最基础的家用电器安全标准(GB 4706系列)都无法满足,长时间使用极易导致电线过热熔化,引发短路、火灾,甚至触电风险。


想象一下,一个几岁的孩子,在没有绝缘防护、没有过热保护、电线随时可能烧毁的220V“家电”旁操作,这和在雷区里玩耍有何区别?


其次是“材料安全”


“能熟”,是很多儿童厨具的核心卖点,但食物安全,从来不只关乎“做熟”,更关乎“能不能让孩子们放心吃”。


image.png

(图源:京东)


当小雷在网上向商家询问这个问题时,客服人员曾表示:“产品均采用食品级材质,蒸煮后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店家却无法提供任何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这些产品有很大可能是不符合《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的。


事实上,报告显示也是如此。在江苏省消保委抽检的10批次样品中,有3批次样品存在重金属迁移量超标的问题,其中,一款不锈钢小锅的铬迁移量,竟然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的近4倍!


image.png

(图源:黑猫投诉)


难怪在某知名投诉网站里,孩子吃完身体不适能够成为家长投诉的常见理由了。


安全才是孩子的“第一道菜”


作为90后,小雷自然也经历过童年的“烹饪启蒙”。


我现在还记得,自己是怎么在母亲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学着打一个鸡蛋,那时的工具就是家里的正常厨具,而安全保障,则来自家长寸步不离的守护和手把手的教导。


那是一种缓慢、质朴,但安全的日常。


而现在,消费主义的浪潮,将这个过程包装成了一件可以一键购买的商品。商家们精准地抓住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和孩子的好奇心,却唯独遗忘了最核心的——


“安全”


f41a20ee8789bec638ce83c97eb139ba.jpg

(图源:京东)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合力。


首先,有关部门应尽快填补标准空白。 针对这类兼具玩具、家电、食品接触材料三重属性的跨界产品,必须出台专门的、统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不能再让厂家有钻“玩具标准”空子的机会。


其次,厂商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一款合格的“儿童厨具”,绝对不是正常厨具的缩小版,而是针对儿童使用者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进行重新设计的版本。比如,金属制的刀具容易划伤手指,厂商应该在开刃和材质上进行改良;等比例缩小的锅柄太短,应该增设保护装置,防止烫伤、迸溅等等。


最后,则是家长们的耐心陪护。即便拥有了最安全的厨具,水、火、电、油这些元素本身的危险性也依然存在,家长们应该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加倍耐心,带着孩子熟悉使用方法,教他们如何掌握好安全距离,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安全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新技能。


让孩子学习一项技能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为此而受伤那就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