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的野心仍在膨胀。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急速减退,大厂对风口的追逐变得比以往更加理性。当所谓的大热赛道一个个变得拥挤不堪时,大厂们就会调转船头,翻炒早已过气的老风口。只因为创新要承担风险越来越大,大厂对风险则是越来越厌恶。

 

比如支付宝全量上线生活号UGC创作入口,第N次发力内容赛道;美团上线“团买买”,重新点燃社区团购战火;顺丰打起了直播电商的主意,正紧锣密鼓扩充供应链。

 

近日,高德也瞄上了一个不算热门也不算新颖的业务:跑腿。日前,高德地图APP悄悄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上线“高德秒送”服务,和网约车一样走第三方聚合路线,目前仅接入了饿了么旗下的蜂鸟跑腿一个平台。

 

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国内跑腿服务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665亿元,最近几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看起来确实前途一片光明。但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的核心战将,高德想要的恐怕远不止那600多亿市场增量。

 

微信截图_20231113144333.png

(图片来自高德官方微博)

 

高德充当急先锋,阿里本地生活奋起直追

 

没有大规模宣传也没有全量上线,“高德秒送”更像是一次悄悄发动的“偷袭战”。

 

目前,“高德秒送”仅有“帮我取”和“帮我送”两项服务,而且并未在首页设置一级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进入下单页面。满减红包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过首单减5元的优惠力度算不上夸张,可见平台的投入是比较克制的。

 

微信截图_20231113145005.png

 

针对这项服务的详情,小雷也第一时间联系了高德相关负责人。据内部人士透露,“高德秒送”也会走第三方聚合模式,打造开放生态,和外界了解到的信息别无二致。而加入跑腿行业的初衷,高德方面回应称是“响应用户需求”。

 

高德这点考量不无道理。作为即时配送的延伸赛道,跑腿行业规模算不上大,但胜在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用户黏性也日渐提升。

 

在早几年,办公场景下的跑腿需求占据主流,比如同城急送的文件、小件货品。但现在跑腿服务范围已经延伸至各个领域,尤其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同样来自艾媒咨询的统计显示,有38.4%的用户通过跑腿平台取、送忘记带走的商品,37.3%的消费者通过跑腿平台直接购买商品。

 

尤其是懒人经济的忠实拥护者——Z世代,对跑腿平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调查显示,有37%的19-25岁年轻用户每月至少使用1-4次跑腿服务,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一、二线城市。服务内容也不限于送、取物品,还包括代排队等新兴项目。

 

当然,除了响应用户呼吁,高德自身也有扩大服务范围的需求。

 

自阿里进行“1+6+N”组织架构改革,并允许旗下业务集团拆分上市后,淘天集团、菜鸟、大文娱、阿里云、国际数字商业和本地生活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上市竞速赛。原因无他,告别吃大锅饭的时代后,它们就需要为自己打算,通过上市来争取较高估值、获取更多资金,几个业务集团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暧昧。

 

如今,阿里云、菜鸟已经领先一步,获得董事局的批准有序安排上市事宜,仍在亏损的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也不时传来上市传闻。淘天集团的情况比较特殊,自身造血能力、影响力、内部地位都无可挑剔,上市与否并不重要。这样一来,被落在后面的就只有阿里大文娱和本地生活,它们也急需奋起直追。

 

对比另外几个业务集团,阿里本地生活这几年的内部调整不算多,目前仍延续到家、到店、到目的地三箭齐发的方针,由饿了么、高德和飞猪充当核心力量。这当中,又以高德风头最劲,获得集团最多资源倾斜。

 

阿里本地生活的三款拳头应用中,高德确实是离用户最近,扩张空间也最大的。高德早已不止一幅地图,甚至不局限于出行赛道,逐渐深入到本地生活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

 

这一次上线“高德秒送”只是一个信号,高德和阿里本地生活集团的扩张,仍未达到高潮。

 

加入阿里十年,高德“超级APP”养成记

 

回想刚并入阿里那会儿,高德和本地生活服务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导航这个主业都经营得不是很好。

 

被阿里私有化前的最后一份财报(2013年Q3)显示,高德净亏损670万美元,市场推广、研发费用同比激增150%、75%,经营状况算不上乐观。当时百度已经全资收购了糯米网并和百度地图合并,腾讯、美团也相继向出行行业出手,高德可谓四面楚歌。

 

收购完成后,为了重整旗鼓,阿里向高德委派了一员大将——俞永福。作为阿里最懂本地生活、O2O的高管,俞永福空降高德担任总裁一职后反倒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砍掉所有O2O服务、聚焦出行主业,不和百度硬碰硬。

 

俞永福后来回忆道,当时做这个决定是困难的,但“如果不抓紧时间做高德就危险了”。俞永福认为,当时的O2O本质上还没有脱离电商的惯性思维,根本不懂用户。出行是高德的本行,只有稳住基本盘、留住用户,继而从用户的出行数据样本中提炼出有效需求,其他服务才有意义。

 

以上帝视角看,俞永福当初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百度糯米砸下200亿后扑得一塌糊涂,最终于去年12月正式下线。而百度当初一直想追求LBS+O2O模式,经过高德的改良后反倒越来越红火了。

 

打开高德地图APP,你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不夸张地说,现在的高德完全具备成为“超级APP”的潜质——正如同微信、支付宝、美团所做的那样。

 

导航、呼叫网约车、查询公交/地铁/航班信息是最基本的,电动车投屏、驾车巡航、企业商务用车都可以理解,毕竟也属于出行服务范畴。但往下翻,高德提供的服务小工具远不止于此。

 

作为出行服务的延伸,高德提供智享车险和出行保等保险服务,以及优惠加油、特惠洗车等汽车后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乍一看和出行没有关系的各项生活服务:手机充值、送药上门、餐厅订座,甚至线上租房和线上门诊预约。

 

2022年以来,由于被阿里本地生活确立为核心项目,高德往本地生活领域渗透的速度、深度都在增强。今年8月,高德和全国4000多家Apple授权经销商达成合作推出“随手买、顺路取”服务,继续探索“第三生活服务场景”;更早前,高德还和星巴克合作推出“沿街取”服务,覆盖全国过千家门店。

 

微信截图_20231113162537.png

(图片来自高德官方微博)

 

在高德的设想里,地图只是一个载体和流量入口,但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入口:因为出行本就是生活服务的其中一环,和其他环节一直是紧密相连的。

 

简单来说,出行只是一种手段,消费才是一种目的。用户拿出高德导航到目的地,可能是想外出用餐、聚会,也可能是去酒店、景区度假。既然高德拥有导航功能,占据流量的源头,为什么不把下游的流量一并吃掉?

 

不得不说,高德的路线和李彦宏当初设想的LBS+O2O模式有太多相似之处了。LB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地图通过导航功能获取流量,继而将其引向各项O2O服务。而百度糯米的失败,一是如俞永福所说并未真正洞悉用户需求,而是通过大力补贴强行“创造需求”;二是生不逢时,赶上了美团崛起的当口。

 

对比之下,高德当下的处境要乐观许多。但有百度糯米的前车之鉴,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或许这次的跑腿业务就是一块试金石,可以让外界看一看,高德的边界到底能延伸到哪里。

 

业务线极其庞杂,阿里本地生活能否形成合力?

 

分析一项业务的前景,无非考虑两个问题:对外,能否抵住竞争对手的冲击,抓住行业发展红利;对内,是否集中核心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前一个因素问题不大。跑腿行业虽然不缺新老玩家,但竞争还谈不上惨烈,做聚合模式的平台更是寥寥无几,高德仍有机会吃到红利。

 

目前主流的跑腿平台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平台,以美团跑腿、饿了么跑腿和达达集团为代表,基本上覆盖同城取送、代买和帮办事等各种服务;另一类是单一服务型平台,如顺丰同城,专注于B端商务件的同城取送。

 

顺丰同城在B端的统治力毋庸置疑,基本上达到一家独大的状态。C端市场则呈高度分散状态,达达集团背靠京东,对接大型商超、购物中心,拥有固定用户群,美团、饿了么的流量和末端配送实力更突出,服务范围也最广泛。高德和饿了么及其旗下跑腿平台合作则可以降低成本、共担风险,对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

 

至于后一个问题,可能稍显棘手一些。

 

业务线太多、不同团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边界模糊不清且难以形成合力,是阿里本地生活,甚至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老问题。这一方面受制于客观因素,比如本地生活服务涉及的范畴太广,项目分得太细。另一方面,也和阿里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不同团队交流不顺畅有很大关系。

 

比如生鲜电商这个赛道,不算菜划算等“短命”产品,阿里也先后派出淘鲜达、盒马、淘菜菜等多个团队。它们分属不同的业务集团,有不同的汇报线和分管大领导,打法和目标用户却存在一定的重合,以至于陷入某种程度的内耗,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分流。

 

好消息是,在本地生活集团之外,阿里其他业务集团并未过多涉及跑腿这项业务,生鲜电商遭遇的难题应该不会再次上演。更关键的是,高德一直遵循聚合模式,打造开放生态,通过平台优势聚拢流量、促成交易,不会和入驻的平台形成利益冲突——无论这个平台是否带有阿里背景。

 

高层们现在唯一需要解决的,或许就是内部资源调配和工作效率的问题了。

 

坊间盛传,俞永福接管高德初期,对公司内部的办事效率十分不满意。当时高德同时发力车联网、手机应用等多项业务,前线的业务团队需要调集大量资源,中后台的技术、财务部门却明显跟不上节奏,繁冗的汇报线和会议上没有目的性的自由讨论更是让他无法忍受。

 

俞永福的决定,是停掉传统的周会,改为项目组制,后又形成了陈永海、韦东、董振宁、田密等高层分管不同项目的“班委制”,并延续多年。虽然如今俞永福任务繁重,早已不在高德一线管理层,但他当初定下的规矩、灌输给团队的高效经营意识,仍在影响高德每一位员工。

 

掐指一算,高德加入阿里大家庭也整整10年了。虽然阿里并未对外披露高德详细营收数据,但用户规模的增长有目共睹,估值也必然水涨船高。加入阿里时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高德也算是为自己正了名,打破了溢价收购的质疑。

 

接下来,或许就是高德回报阿里信任,挑起本地生活大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