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年起,气导开放式耳机席卷市场,用前所未有的开放式舒适体验,改变了消费者对开放式耳机「音质差」、「不舒服」的刻板印象,各品牌的开放式耳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到了 2025 年,曾经一路高歌的开放式耳机品类,似乎开始「降温」了。根据洛图科技此前公布的销量变化数据,2025 上半年,中国耳机耳麦传统电商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了 2%。同时,各品类耳机的销量也有所变动:

图片来源:洛图科技
真无线耳机销量占比达 48%,仍是当之无愧的主流产品,但销量同比下跌了 2%,和整体出货量变动持平;真无线不入耳(开放式)耳机销量占比达到了 20%,同比提升 2%;蓝牙头戴式耳机销量占比 7%,同比提升 9%。
与此同时,颈挂入耳和颈挂不入耳耳机销量双双下跌:颈挂入耳式销量同比下跌 40%,销量占比直降 9%;颈挂不入耳的表现更差,销量占比只剩下 1%,几乎要被市场淘汰。
那么在这市场「辞旧迎新」、恰逢又到了双十一的时候,又有哪些好的耳机产品可供选择呢?以下是雷科技的双十一耳机清单和购买指南。(特别说明:以下推荐无任何广告内容。)
真无线耳机:依然算是「标准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标准」的答案——入耳式真无线耳机。作为 TWS 品类的中流砥柱,入耳式真无线耳机可以说是除头戴式耳机之外的集大成者——音质上,入耳式真无线耳机有着最稳定的能量保留和声音传递,更不容易出现失真。而且入耳式真无线耳机「入耳」的特点可以在耳道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小腔体,相当于一个共振腔体;低频声音在这个密闭空间中容易形成良好的声压,让低音听起来更饱满、有力。
也正因为其「封闭空间」的特点,入耳式真无线耳机也是真无线耳机品类里,主动降噪能力上限最高的品类。事实上,市面上主流品牌的高端真无线耳机产品(1000 元以上)都有主动降噪功能,甚至连不少百元级的入门真无线耳机也有不错的降噪功能。
考虑到入耳式真无线耳机已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洗礼,就目前的情况来说,500 元及以上的产品在音质方面表现都已经非常不错了,因此挑选耳机时,我们可以把选品的重点放在手机互联和降噪能力上。
手机互联很好理解:由手机品牌推出的入耳式真无线耳机通常都会对自己品牌的产品有特殊的功能优化,比如苹果的空间音频技术。如果你在用的手机品牌退出了对应的耳机产品,那照着买一般都不会有错。不过来自第三方大牌(Bose、SONY、Beats、Baseus)的入耳式真无线耳机也标配了有关的管理 App,即使没有手机品牌的原厂支持,用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说完手机互联,我们再来聊聊主动降噪。现在很多品牌都会在产品宣传页面标注耳机的降噪深度,但耳机对不同频率噪声的降噪能力大有不同,这个「降噪深度」只能当作参考值,与耳机的实际表现可以相差甚远。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亲自试听。
另外,太强的降噪能力也可能会造成「耳压」不平的问题,戴久了容易头晕,在挑选时也需要格外留意。
AirPods Pro 3:有一定风格的「白开水」。

图片来源:雷科技
在 9 月的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全新的 AirPods Pro 3,用更强的硬件算力和降噪算法,全面提升了 AirPods Pro 的降噪表现,成为了手机品牌 TWS 中的新标杆。就雷科技的体验来说,即使是细微的办公室背景噪声,也能被 AirPods Pro 3 干净利落地消除。另外,AirPods 4 遇到的风噪问题,在 AirPods Pro 3 也得以解决。
但 AirPods Pro 3 也有自己的短板:较硬的硅胶耳塞和更大的耳机尺寸对整体佩戴舒适度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AI 翻译的缺失也让 AirPods Pro 无法以「完全体」的功能进入中国市场。
Bose 消噪耳塞 Ultra 二代:降噪选它不会错。

图片来源:雷科技
如果你想要更强的降噪效果,或对佩戴舒适度有更高的要求,那 Bose 消噪耳塞 Ultra 二代在我看来就非常合适了。设计上 Bose 消噪耳塞 Ultra二代依旧延续了一贯以来的设计语言,跟其他耳机比起来,Bose 消噪耳塞 Ultra二代看起来确实要「壮硕」不少;耳机外侧有一圈增加摩擦力和舒适度的飞鳍结构,在音腔外侧也设置有方便拿取的短柄设计,主打一个「可能不是很好看,但很实用」的设计。
这一代Bose 消噪耳塞 Ultra二代依旧支持 Snapdragon Sound 骁龙畅听技术,因此在使用兼容的高通芯片手机时,即可体验到 aptX™ Adaptive 技术带来的更高音质(最高可达 24-bit 96kHz 音频)、更低的游戏延迟以及更清晰的通话。
声音方面,Bose 消噪耳塞 Ultra二代终于解决了多年的痛点,在低频方面下沉了不少,而且还加入了增强效果,让它在听各种类型的曲目时,高中低三频都十分均衡,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有「一耳朵」的差距了。
OPPO Enco X3:好听 TWS 的性价比之选。

图片来源:雷科技
最后是雷科技耳机推荐的常客——OPPO Enco X3,尽管这款产品发布于 24 年 10 月,但综合其音质和降噪体验,我认为这款耳机在 2025 年依旧是入耳式 TWS 中的标杆产品。配置上,Enco X3 用上了 11mm+6mm 同轴双单元搭配双 DAC 的方案,并提供多种丹拿调音风格。
但难能可贵的是,OPPO Enco X3 依旧保留了「中性」的音色,没有强烈的谐波特性,听起来有种Hi-Fi监听耳机的高级感。中低频和人声的分离度非常不错,动态十足的低频表现不会过分张扬,更不会有让人不悦的轰鸣感,整体表现有质有量。
降噪方面,OPPO Enco X3 的表现同样非常出色,对风噪和人声的消除效果非常明显。再加上其 999 元的价格,性价比相当高。
头戴式耳机:更纯粹听感的选择
如果说真无线耳机是日常通勤和外出使用的「标准答案」,那么头戴式耳机就是「想要更纯粹听感」的选择。头戴式耳机的优势显而易见:更大的声学单元、更完整的声场、更扎实的低频,以及得天独厚的物理隔音结构。对于注重音质、经常长途出行中追求安静环境的用户,头戴式耳机依然是最稳妥的选项。
和入耳式真无线耳机一样,头戴式耳机由于耳罩封闭,天然具备一定的被动降噪能力,但主动降噪算法的差异仍然决定了实际体验。所以在挑选产品时我们也不要盲信「降噪深度 dB」数值,更应该关注耳机降噪算法,以及长时间佩戴下是否会出现「耳闷」或压头不适的问题。
除了降噪能力需要认真对比,头戴式耳机的「声音特点」也需要留意。作为「品类特性」头戴式耳机的声场往往比入耳式耳机更宽阔、动态更大,因此在选购时要根据自己偏好的声音风格来决定。喜欢低频冲击力的用户可以选择调音偏暖的产品,而追求平衡解析的用户则可优先考虑带有监听属性的产品。
Bose 消噪耳机 Ultra II:头戴降噪耳机的真旗舰。

图片来源:雷科技
Bose QC 消噪耳机 Ultra II 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家族式风格,整体造型与前代相似,熟悉Bose的用户可以轻松上手。
声音方面,Bose QC 消噪耳机 Ultra II 在搭配 Spotify 专业的均衡器调节下,带来了非常出色的听感,即低音较为突出且动态范围极大的声音,它的解析表现并不「暴力」,在低频表现非常突出的基础上,又不会喧宾夺主压倒其他频段。
顺带一提,Bose QC 消噪耳机Ultra II新增了电影模式。雷科技简单体验了一下,发现这一模式会自动开启降噪和静态空间音频功能,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观影沉浸感。
除此之外,Bose 消噪耳机 Ultra II 也支持 Snapdragon Sound 骁龙畅听技术,整体降噪表现也兼顾了安静和舒适。
倍思 Inspire XH1:对差旅人士特友好的产品。

图片来源:倍思
今年 9 月才发布的倍思 Inspire XH1 是倍思音频产品线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是全球首款获得了 Sound by Bose 技术授权的头戴式耳机。为了提升音质表现,倍思 Inspire XH1 采用了 35mm 天然纤维复合振膜动圈单元和 SoundFit 智能音效技术,可智能分析用户的人耳听觉差异,并据此进行个性化听感补偿。
另外倍思 Inspire XH1 还支持 Dolby Audio 音效、LDAC 高清音频编解码协议、Hi-Res 双金标认证、动态低音增强和动态音质均衡 3.0 算法,妥妥的旗舰水准。
有意思的是,倍思 Inspire XH1在拥有Bose相同的高音质听感和自适应降噪功能的同时,还自创了出差人士「必备」的差旅模式,能针对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行驶时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其效果相比日常降噪模式提升50%。
真无线开放式耳机:不再新奇而是实用
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发展后,真无线开放式耳机已从「新奇」回归到「理性」。从好的方面看,这也意味着品类日趋成熟,产品表现也趋向稳定,不会像品类刚出现时那样高端、入门产品良莠不齐。由于真无线开放式耳机的导声原理与其他耳机大不相同,在挑选时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和传统耳机不同。
首先是开放式耳机的佩戴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入耳」「半入耳」和已经绝迹的「平头塞」,开放式耳机的固定不依赖耳道,因此佩戴方式也多种多样。目前主流的真无线开放式佩戴方式有耳夹和耳挂着两类:
其中耳挂类产品运动场景下的稳定性较好,也会有「夹耳朵」的不适感,但产品较重,体积较大;耳夹类产品的体积较小,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但这类产品比较「挑耳朵」,部分用户可能会有夹耳廓的问题。
由于没有密闭腔体,开放式耳机的低频往往较弱,因此要看厂商是否通过声学单元和算法进行补偿,但额外的补偿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漏音问题。如果你不想让耳机变成「扬声器」,那挑选真无线开放式耳机时一定要注意漏音的问题。
可惜的是,真无线开放式耳机漏音表现和用户佩戴方式密切相关,很难在不亲自试听的情况下对比。如果有条件的话,大家还是尽量选择大品牌,可以退换货的真无线开放式产品。
华为 Free Clip 2:一款舒适、好用的耳夹耳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在上一代耳夹耳机成功的基础上,华为在 FreeClip 2 成功找到了不少的「升级点」:耳机体积和重量的大幅优化,耳机盒更小巧轻盈,耳机本体减重 10%,长时间佩戴也几乎无感。新一代 C 形拱桥结构采用更柔韧的硅胶材质,配合 38 小时的综合续航,无论是通勤还是出行都足够安心。
音质方面,FreeClip 2 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成熟度。全新的 10.8 mm 双磁路单元让低频更有弹性,中高频也保持了足够的细节。得益于华为独家的逆声场声学系统,它在控制漏音的同时,保持了开放式耳机少有的饱满听感。即使在地铁、商场等嘈杂环境下,也能清晰还原人声。
智能体验是这代 FreeClip 2 的另一大亮点。它支持点头、摇头操控,并能调用鸿蒙 AI 实现语音唤醒、实时翻译等功能。耳机还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音量、增强人声,真正做到“戴上就能听、放下也能连”。对于想要兼顾舒适与智能体验的用户来说,FreeClip 2 是当下开放式耳机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款。
倍思 Inspire XC1:高端耳夹耳机的性价比之选。

图片来源:雷科技
倍思今年推出的 Inspire XC1 是一款定位更高的开放式无线耳机。它延续鹅卵石造型的充电盒设计,做工精致、手感细腻,耳机本体采用柔性硅胶连接柄和气囊贴合结构,佩戴稳固又轻盈,长时间使用也不压耳。
音质方面,Inspire XC1 搭载 0.8 mm 超大振幅三磁路单元与楼氏动铁单元,并由 Bose 声学团队调校,三频均衡、解析力出色,中高频细节清晰,低频虽不厚重但有弹性。漏音控制也十分优秀,即使音量较高,旁人几乎听不到。整体来说,以 700 多元的售价,Inspire XC1 在佩戴与音质上都超出预期,是当下开放式耳机中性价比极高的一款。
从上述几款明星产品的表现来看,可以预见的是,耳机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堆配置」转向「做体验」。无论是真无线、头戴,还是开放式耳机,品牌们都在重新审视自己产品的意义:在降噪、空间音频、AI 交互这些功能都不再稀奇的 2025 年,如何实际生活场景中为消费者带来价值,这才是品牌的下一个「战场」。
说到底,「好不好听」才是我们评价耳机时,最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
史上最早双11全面开启!
AI与电商深入融合,即时零售全面爆发,大消费浪潮如火如荼,2025年双11注定意义非凡!
雷科技双11·2025专题,聚焦平台动向、品牌战报、好物推荐、电商趋势,立体呈现电商零售年度盛事,敬请关注!


雷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