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雷科技)
我渴望它能用上顶级的配置,又害怕它失去了魅族独特的“灵魂”。当独有的1.2mm最窄白边、真实的潜望式长焦和“变态”的5510mAh电池塞进一个仅有71mm宽的机身时,这种矛盾达到了顶点。
面对已然血海一片的智能手机市场,魅族能否凭借一份偏执重回牌桌?小雷将SIM卡插入魅族22,并作为主力机使用了一段时间,想看看这次的等待究竟是否值得。
外观很眼熟,手感有惊喜
我很喜欢魅族的设计。
(图源:雷科技)
这块6.3英寸的屏幕,用上了1.5K分辨率,支持1-120Hz LTPO自适应刷新率,峰值亮度、色彩表现都达到了旗舰水准。得益于更高的分辨率,其显示精细度相比前代有了质的飞跃,彻底补上了这块短板。
作为最后一代白面板,这样的效果是让人愉悦的。
遗憾的是,如果是正面让人惊喜的话,那么魅族22的背面就有些泯然众人了。熟悉的四孔圆角矩形,模组周围的垫高为双层设计,透明的玻璃盖板让镜头看起来有一种悬浮感,官方称之为“无界悬浮四矩阵排列”。
(图源:雷科技)
就...很像友商某小屏旗舰的设计。
当然,也有好消息。细腻的磨砂玻璃背板,触感和观感都比时下流行的玻纤更好,玻璃边缘经过了精细的2.5D微弧打磨,与同样带有微弧的金属中框和AG玻璃后盖形成了不错的连续曲率。50:50的重量配比,更是让手机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由此带来的,是一种有些类似友商前代小屏旗舰,但是更加顺滑的温润手感。
翻到机身侧边,魅族22厚度为8.15mm,实测重量为195g。整机按键都集中在右侧中框,除了常规的音量调节 按键和电源键以外,还有一颗红色的AI按键,能够一键唤起魅族AI助手。
(图源:雷科技)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样的设计误触率是不是很高。
我只能说,没有带壳的情况下,因为按键高度不同很难误触;但是带壳之后,按键的高度差就会被直接抹平...大家懂的都懂。
对了,魅族没有丢掉自己的传家宝——超声波屏下指纹技术。无论是在湿手还是贴着膜的情况下,那种快、准、稳的解锁体验,依旧是当前指纹方案里的最优解,这也得以扳回一分。
影像进步明显,本机最大惊喜?
要问魅族,对这款产品最有自信的地方是什么?
我想答案一定是影像。
从早期预热,到发布重点,为了这个影像算法,魅族两回推迟发布,还把事不过三印在海报上,阵仗相当盛大,那成果到底怎样?
先说硬件,魅族22的主摄采用的是OV50H,拥有1/1.3英寸的超大底,F1.6的超大光圈,OIS+EIS双重防抖;搭配上一颗同样支持OIS+EIS的索尼IMX882潜望长焦,以及一颗同样5000W像素的OV50D超广角。
(图源:雷科技)
要我说,这个硬件规格,在同尺寸机型里堪称豪华,尤其是潜望式长焦的加入,让它具备了全场景的拍摄能力。
(图源:雷科技)
至于超长焦的话...只要别太纠结细节,体验上还是不错的。
(图源:雷科技)
此外,在多次切换三颗摄像头进行拍摄后,可以发现三颗镜头切换时存在明显卡顿感,而且它们之间的色彩一致性还有待优化。
具体来说,魅族主摄的色彩偏冷,长焦则有时会偏艳。虽然单一照片观感还行,但放在一起对比时,这种色彩漂移会比较明显。此外,在极限暗光下,长焦端的成片率和画质相比顶级影像旗舰,在算法上仍有差距。
还好,魅族给出了未来九个月持续OTA的承诺,可以说未来可期。
配置有点普,胜在够全面
在安兔兔测试中,魅族22取得了236w分,对比骁龙8 Gen3略有优势。
(图源:雷科技)
(图源:雷科技)
要我说,表现还行,而且魅族22这个温度控制在小尺寸旗舰里算得上正常,但代价就是性能无法长时间维持在峰值,而且金属边框握起来真的有点烫手。
只能说,为了71mm的极致握感,在散热空间上确实要做出妥协。
总结:一款「特立独行」的小屏旗舰
“打破参数洪流,让人们愿意为恰到好处的体验买单。”
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