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卷护眼参数并无太大意义。

手机圈的护眼大战,一触即发。

 

2025年9月,OPPO在厦门天马发布会上宣布Find X9系列将首发搭载业界唯一实现全场景1nit亮度的“明眸护眼屏”。几乎在同一时间,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透露,vivo X300系列全系搭载联合京东方定制的屏幕,也支持“硬件级1nit低亮度”


天马+OPPO撕开高端显示裂缝,中国智造藏了42年的“视觉革命”来了 图源:OPPO

 

再加上此前荣耀的绿洲屏、一加的明眸护眼技术、小米的青山护眼等,基本排得上名号的手机厂商,都将屏幕的竞争焦点从纯粹的视觉体验转向视觉健康。

 

但热潮之下,行业隐忧也随之浮现:当护眼成为新的流量标签与竞争焦点,那些不断刷新的护眼参数,会不会最终脱离用户实际感知,演变成一场只为比拼数字的新“跑分游戏”?

 

从“性能”到“健康”,护眼成手机厂商新赛点

 

雷科技此前在线下门店观察到,对于同价位机型,当导购提及芯片、摄像头时,用户已缺乏兴趣;但一旦聊到调光护眼屏,导购至少能多展开讲解 5 分钟。

 

从数据端看,护眼赛道的爆发具备明确需求支撑。《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干眼症患者已达3.94亿,近视人群更超过7亿。由电子终端使用引发的眼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议题。

 

另一方面,用户在暗光环境下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过40分钟。传统安卓旗舰屏幕在低亮度场景下存在明显短板:亮度高则刺眼,亮度低则画面模糊、显示不均。

 

用户对用眼健康需求的爆发,成了厂商突破同质化的救命稻草。

 

119b09bc-7852-4404-a4b6-eef8c7757b04.jpg

图片来源:华为


技术竞争的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以OPPO为例,凭借多年在屏幕领域沉淀的深厚技术积累,以及一笔超 50 亿元的专项投入,OPPO 为旗舰机型独家定制了最高规格的屏幕产线,还搭配上自有国内首条自研显示科学产线,最终构建起 “自研 + 定制” 并行的双产线模式。

 

从资金投入的规模来看,屏幕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其重要性至少已经达到了同等于芯片级的地位。

 

供应链端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天马专门为 OPPO 开辟“天工屏”专属产线,就连上游发光材料厂商也在加推“低蓝光基材”。

 

护眼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感知门槛远低于芯片:用户或许不懂GPU渲染效率,却能直观感受眼睛是否酸涩,这种可感知的差异,成为手机厂商们营销最直接的利器。

 

拆解“护眼黑话”:哪些是真技术,哪些是伪概念?

 

每当新品发布会召开,类DC调光、高频PWM调光、圆偏振光、莱茵护眼认证等术语便层出不穷。普通用户难以辨别其中区别,但只要顺着用户实际体验”拆解,就能看清厂商宣传的虚实。

 

高频PWM调光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OLED屏主要通过不停亮灭实现亮度调节。在暗光环境下,如果PWM亮屏、灭屏的频率降低,人眼就会明显感知到屏幕闪烁,长期观看闪烁屏幕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出现偏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

 

df9c96911444ca3d84154c591f5a0b49.gif

(图片来源:荣耀官方)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佳方案就是提高PWM亮屏、灭屏的频率。即所谓的“高频PWM调光”,既可以解决屏幕闪烁问题,又可以有效降低用户在暗光环境下的视觉疲劳,减轻用眼压力,同时避免DC调光方案在低亮度下亮度不均和显示偏色。

 

也正因如此,屏幕调光技术逐渐陷入“参数内卷”,荣耀将高频PWM调光频率拉至4320Hz,红魔又将这一数值提升到5280Hz。从理论逻辑来看,调光频率越高,屏幕闪烁越难被人眼捕捉,视觉体验也会更舒缓。


但一个关键疑问随之浮现:当频率突破2000Hz 后,继续向上攀升的数值,真的能让用户感知到明显差异吗?

 

WechatIMG2739.jpg

(图片来源:荣耀官方)


高频PWM调光的核心不是频率多高,而是全亮度下是否稳定。


举个例子,此前iQOO 13的2592Hz 调光方案之所以被用户认可,并不在于调光HZ高低,是因为其在1%-100%亮度区间都能保持SVM值(频闪可见度)低于0.3。从2000Hz往上,人眼对频率差异的感知已微乎其微,稳定性才是真正的考验。

 

“低蓝光”同样存在套路。有害蓝光会干扰睡眠,目前厂商的解决方案分两种:


一是软件滤波的“低成本玩法”,通过算法降低蓝光占比,代价是屏幕偏黄;二是通过硬件优化,比如天马天工屏用新型基材把有害蓝光占比压到4.7%,京东方Q10系列则调整发光层,把对人眼伤害最大的435nm-455nm波长区间的蓝光主波峰移至460nm附近,对人眼视网膜细胞更友好。

 

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有着天壤之别,但用户在宣传页上看到的都是“低蓝光认证”,根本分不清是软件还是硬件实现的。

 

至于类自然光、环境光自适应这些概念,考验的是硬件 + 算法 + 临床验证的协同能力。这些效果需要长期临床数据支撑,有些厂商却只靠算法模拟就敢宣称“类自然光”,本质是用概念包装普通功能。

 

还有些隐性参数被厂商刻意忽略。比如三星S24 Ultra首次采用纳米级抗反射涂层,有效改善反光问题,这在户外场景很实用,但很少有厂商提及;护眼模式下的色彩准度(ΔE 值)也很关键,超过3.0就会出现“看久了头晕”,但宣传页上几乎找不到这个数据。

 

手机厂商只卷护眼参数并无太大意义

 

护眼屏是否已经变成了新一轮的“跑分游戏”?答案是肯定的,且速度超出预期。其根源仍是手机行业的“同质化焦虑”。

 

2025 年旗舰机芯片跑分差距不足 5%,摄像头模组除了影调不同外,其他参数对普通用户来说差别不明显,连快充功率都快摸到240W的天花板。当硬件创新触顶,厂商只能在“用户感知强”的领域找突破。

 

护眼屏恰好符合这个需求:参数容易量化,比如调光频率、蓝光占比,用户能直观感受,还能绑定“健康焦虑”做营销,简直是完美赛道。


09dc0e7633324be0860c8b8c6f2377ce.png.jpeg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然而,量化的护眼参数正迅速演变为新一轮“跑分游戏”。就像当年比拼安兔兔跑分,现在开始攀比“调光频率”,你说2160Hz,我就说2592Hz,他再推出3840Hz,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频率在实际使用中是否真的存在可感知的差异。即便部分机型的SVM值并未达到优秀标准,用户仍可能为“高参数”买单。


另外还有针对用户用眼焦虑的收割。大家都明白,长时间的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眼睛有一定的伤害,严重者会导致近视。厂商正好抓住这点:宣传页上满是“深夜追剧不伤眼”、“孩子上网课必备”,疯狂暗示不用高参数护眼屏就是拿眼睛冒险。

 

但实际上,根据视疲劳量化评估标准,普通用户每天1-2小时刷手机,1440Hz 调光+硬件低蓝光就足够了,盲目追求频率参数更多是图个“心理安慰”。

 

同时,标准的缺失也让这场“跑分游戏”愈演愈烈。目前手机护眼只有基础认证标准,没有统一的“人因健康指数”,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A 厂商在 100% 亮度下测调光频率,B 厂商只测 450nm 以上的蓝光占比,C 厂商干脆找第三方机构做“定制化测试”。参数看似漂亮,却没有可比性。

 

就像大家都宣称环保,却没人说清环保标准是什么,最后变成谁的口号响谁赢。

 

从性能跑分到护眼参数,手机行业的竞争逻辑从未脱离“寻找新卖点”的本质,但护眼赛道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关联用户健康,一旦沦为“参数游戏”,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更是行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对厂商而言,与其在参数上较劲,不如深耕不同场景下的护眼适配;对用户而言,与其为极致参数支付溢价,不如建立合理用机和适度防护的健康习惯。

 

护眼屏的出发点本就值得肯定:若能将其真正落地于用户体验,切实解决用眼疲劳问题,完全有望成为手机行业突破同质化的价值增长引擎;可若仅停留在概念炒作或参数堆砌的层面,那最终只会沦为又一场徒耗资源的内卷“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