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摸着抖音过河。

如今,Facebook与Instagram已正式上线Reels短视频的音频翻译功能。该功能依托AI技术,可直接将视频中的人物音频翻译成不同语种,不仅支持双人对话翻译,还能实现嘴型对齐,并根据对话双方的原始音色,合成声线高度相似的翻译音轨。 


不过目前,该功能仅支持英语与西班牙语。若需添加其他语种,用户可自行后期补充音轨,最多可添加20种不同语言——只需标记好对应语种再发布,视频便会根据用户选择的语种自动播放相应音轨。同时,拍摄时建议尽量正脸面对屏幕,确保嘴部动作清晰,这样能让后期AI处理嘴型时更精准高效。 


f2a8102459daeabbb76e5ea34ad126c8.png

图源:百度百科


Meta推出这一功能,核心目标是更好地适配全球市场,而其意图也十分明确:抢占TikTok的市场份额。近年来,TikTok的迅速崛起对Meta而言,堪称“眼中钉”般的存在。事实上,Reels板块的推出本身就是Meta为争夺短视频用户所做的布局,从当前表现来看,Reels确实为Meta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Reels承载着Meta的短视频重任


提到Meta,或许有部分用户并不熟悉,但说起Facebook,多数人都能知晓——这家由扎克伯格于2004年2月4日创立的公司,旗下的Facebook是全球普及度最高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 


长期以来,外界对Meta的印象多停留在“只做社交媒体软件”,但显然,Meta的野心远不止于此。除Facebook外,WhatsApp、Instagram、Portal、Meta AI等均为其旗下产品,业务范围覆盖社交媒体、VR(虚拟现实),甚至延伸至AR眼镜等硬件领域。 


b91896448448b3c47ea02682d3b4c361.png

图源:Facebook


为与TikTok争夺短视频市场,Meta早在2020年便在Instagram上推出了Reels短视频板块,鼓励创作者发布15秒以内的短视频。然而当时,TikTok凭借快节奏的内容风格与精准的算法推流,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并成为2021年全球下载量排名第一的App。 


面对这一竞争格局,Meta选择通过战略升级破局: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名称源自Metaverse(元宇宙),既蕴含“超越、进步”的寓意,也旨在摆脱“仅靠社交媒体”的刻板印象,推动旗下全生态产品向元宇宙领域整合。 


Meta 与 TikTok 的短视频之争.png

图源:豆包AI


同时,Reels板块被同步搭载到Facebook平台,Meta还加大了对创作者的激励力度,并且在印度宣布封禁TikTok后,Meta迅速推动Reels进军印度市场,凭借Facebook与Instagram合计超40亿的月活跃用户基数,Reels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22年,Reels已占据用户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花费时间的一半甚至更多。 


1f3cad7d7954eed1413e3f7b4456e569.png

图源:Facebook Reels


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曾明确表示:“截至目前,Reels已成为我们增长最快的内容形式,今天我们将向全球所有Facebook用户开放这一功能。” 


AI成了Meta短视频突围的关键


Reels的崛起直接带动了Meta数字广告业务的增长。数字广告的收入逻辑为“广告曝光量×广告单价”,在Reels的推动下,Meta单季度净利润就能来到183亿美元。 但好景不长,Meta的精准广告推送依赖于对用户隐私信息的追踪,这一做法引发了争议。


苹果公司随后推出新隐私政策,限制App跨平台追踪用户数据,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Meta的广告业务——受此影响,Meta单季度净利润一度下滑至102.85亿美元。关键时刻,短视频工业化与AI技术的引入,为Meta扭转了局面。


首先是探索短视频工业化,让内容更加短平快。


Meta的破局路径 Reels上线后,尽管Facebook和Instagram的传统互动量有所下降,但用户规模显著增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也随之提升:目前Instagram中Reels的日均使用时长已达16分钟,预计今年有望增至32分钟。 


微信图片_20250825205156_201_38.png

图源:Instagram


尽管与TikTok日均68分钟的用户时长仍有较大差距,但需注意的是,TikTok的用户时长已趋于稳定,而Meta凭借两大平台的强社交属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强社交属性意味着更高的用户粘性,进而带来更大的商业化潜力,尤其是在广告收入领域。 


为进一步激活创作者生态,Meta推出了“Reels Play”激励计划,吸引更多用户自发参与内容创作,间接带动了平台流量增长。今年6月,Meta更是宣布对Facebook的视频内容体系进行重大调整:将平台上所有视频统一划入Reels板块,取消“短视频”与“普通视频”的分类,正式将视频内容机制转向“推送算法优先、曝光至上”。 


此前,Facebook的视频入口与关注机制已发生变化,改为以“兴趣推荐”为主——这意味着,无论创作者是否有粉丝基础,只要内容能制造“爆点”,就能获得算法推送,信息密度被极度压缩。


同时,视频内容的核心逻辑也从“传递深度信息”转向“争夺用户注意力”,平台开始抢占用户的每一段碎片时间,而精准的兴趣推送则成为提升用户粘性的关键。 


其次是深入应用AI技术让内容推荐更精准。


AI技术的兴起进一步完善了Meta的推送机制。通过机器学习,AI会将用户拆解为不同领域的受众,再细分到微小群体进行精准推送:若某条内容获得热度,算法会加大投流力度;若表现平平,则会及时放弃。更值得关注的是,AI模型还能识别不同账号的表现差异,将投流预算重点倾斜给表现更优的账号。 


此外,Meta还允许创作者与品牌方复用同一条广告内容——只需将已爆火的内容裁剪成不同视频比例,即可投放到Facebook和Instagram的各个流量入口。这种模式不仅让AI推送模型将两大平台的广告转化率提升了3%-5%,还支持用户用AI直接生成视频,大幅提升了短视频的产出效率,让全球用户在无形中成为彼此内容消费的“裹挟者”。 


b49cb38cb4e9ef81e944fea4c64b3aed.png

图源:Facebook广告优化页面


这种高效的“复刻式”内容生产+AI推送优化,成为Meta数字广告收入的核心公式:品牌、达人、普通用户产出大量内容后,平台从中筛选出爆火内容,提炼出口号、洗脑BGM、吸睛标题等“爆点元素”进行批量复刻与铺设;同时,官方推荐采用9:16的视频比例,确保画面主体避开用户界面遮挡,最大程度提升内容吸引力。 


这种模式也存在隐忧——它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逐渐削弱了Facebook和Instagram此前最珍贵的“用户互动属性”。为此,Reels尝试将传统互动转化为DMS私信,将私信入口打造成咨询、商品福利发放的渠道,以此应对与TikTok的市场竞争。 


Meta正在摸着抖音过算法的河?


有趣的是,Meta当前采用的策略,与抖音早期的发展路径高度相似。国内用户或许对这种“流量裹挟”的感受更为直观:一段BGM爆火后,全网短视频会迅速跟风使用;一个梗出圈后,文案内容会瞬间趋同;无论是“末世题材”还是“抽象爽文”,流量逻辑均可复制,用户讨论的话题也高度集中,形成一种“快节奏、高信息密度”的互联网风格。 


9c93fccba7edaf15279990e1c0d45715.png

图源:抖音


但同质化问题也随之而来:内容风格越单一,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局限,一旦其他平台推出差异化内容,用户很容易被分流。如何在流量与质量间找到平衡、提升用户粘性,成为抖音面临的关键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Facebook和Instagram的高粘性最初源于“用户互动”——用户自主输出信息会占用更多注意力,而其他用户的回复、收藏或重复观看,又能进一步延长使用时长,减少用户被其他平台吸引的可能。 对于抖音这类“开屏即视频”的平台而言,内容质量是激发用户互动的核心。


因此,抖音在今年更新了视频推荐算法:降低“完播率”的推荐权重,转而提升“收藏、评论、分享”等互动指标的权重,其中“收藏”作为更能体现用户真实认可的“稀有互动指标”,权重已被提升至高于评论和分享的水平。这一调整标志着抖音的转型:从过去“靠兴趣标签公式化造爆品”,转向“靠用户互动验证内容质量”。


4fae3b549c1508ec42c649d9ee4f7c7d.png

图源:雷科技@抖音


具体而言,此前用户刷到雷科技的视频,可能是因为平台给用户贴上了“热爱科技”的标签;而现在,用户再刷到雷科技的视频,更多是因为该内容引发了其他用户的收藏、评论与分享,算法再将其推荐给有相似行为模式的用户。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可通过“垂直标签+海量内容”获取流量,后者则需要“深耕内容质量”才能激发用户互动,进而获得推送。与此同时,抖音还延长了视频推流周期——此前内容若24小时内无流量,推流便会减少;现在推流周期长达7天,这让科普类、深度分析类等需要“慢热”的优质内容有了更多曝光机会,也吸引了大批优质创作者入驻。 


当然,抖音并未完全放弃此前“短平快”的高效广告内容,只是降低了其占比,试图在流量与质量间找到更优的平衡。 


写在最后


无论是短平快的短视频,还是深度优质的长视频,本质上都是平台“量化用户需求”的结果:短视频旨在抢占用户的碎片时间,长视频则瞄准用户的整块休闲时间。每个平台都在争夺用户有限的“自由时间”,并在此基础上铺设差异化的商业模式。 


从Meta的“流量优先”到抖音的“质量回归”,我们能清晰看到“流量与质量”的轮回——这只是平台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不同方式。如今,短视频平台纷纷布局长视频内容,长视频平台也在嵌入短视频板块,本质上都是为了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寻求流量与质量的完美平衡。 


但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小雷认为有一点始终不变:优质内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