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最近圈子里开始流传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
(图源:微博@数码闲聊站)
据说,某一线大厂正在秘密规划一款颠覆性的影像旗舰,它的核心方案,并不是靠堆砌摄像头数量,也不是靠加厚相机模组,而是回归了一种看似复古的设计——原生双摄,外加一个通过磁力吸附的外置镜头模组。
放在如今这个“镜头不多不卖钱,模组不凸显不出专业”的时代里,妥妥一股格格不入的逆流感。
(图源:vivo)
受限于机身厚度与重量,手机厂商在传感器尺寸、镜头焦段等方面的升级空间已经捉襟见肘,手机影像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想要画质好,就必须接受傻大黑粗”的物理学困境。在这种背景下,突然冒出一个“双摄+磁吸镜头”的方案,自然会让人心生疑窦。
诞生14年的外置镜头,终于要复兴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十年之前。
2011年,一家名为Olloclip的配件公司为iPhone推出了首款手机外置镜头,智能手机外置镜头品类就此诞生。不同于如今主打“滤镜”或者“长焦”的外置镜头,当时这类外置镜头主要是用来实现鱼眼、广角和微距拍摄等趣味应用的。
实际拍摄效果,自然也就图一乐。
(图源:theregister)
随着iPhone 7 Plus开启了手机多摄时代,这种需要手动安装且画质平平的配件,很快就被手机原生集成的广角和长焦镜头拍在了沙滩上,在产品能力、市场影响力与市场规模全方位溃败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然而,历史就是一个圈。
当手机影像在2023年后一头扎进“计算摄影”的深水区,过度锐化、算法涂抹的AI味让一部分追求真实光学质感的用户感到厌倦,在这股返璞归真的思潮下,外置镜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重回牌桌。
在2025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小米展示了一套“模块化光学系统”。
(图源:雷科技)
这可不是简单的外置镜头,而是一个集成了M43画幅传感器和等效35mm专业镜片组的完整相机模块,借助名为“LaserLink”的专有高速技术,使用时只要把镜头吸在手机背后,就能直接用手机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雷科技报道团当时在现场上手过这款产品,现场报道的同事表示,这套模块化光学系统的成熟度很高,将相机级别的光学硬件,与手机强大的ISP算力结合,确实是解决手机内部空间不足的一种好思路。
当然了,小米并非唯一的探索者。作为影像赛道的另一位重量级选手,vivo同样在尝试着这条道路。
只是和小米思路不同,vivo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长焦上,他们为vivo X200 Ultra准备了一颗vivo蔡司2.35倍长焦增距镜,理论上能让潜望长焦达到“原生200mm”的纯物理焦距,搭配算法优化,能做到35倍高度可用,70倍画面能看。
(图源:雷科技)
这个我们也有测过,实际成像效果真挺不错的。
在原本长焦就很给力的情况下,X200 Ultra用上倍增镜后,在200mm端时,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出使用增倍镜和没使用的区别,无论是画面的亮度、整体的纯净度还是色彩都有了明显提升。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在手持的状态下居然高度可用。
没错,不需要什么独特的技巧,也不需要三脚架之类的,仅靠手持就能拍出清晰锐利的超长焦照片。
在我看来,全面升级的传感器为手机影像带来了出色的成像效果,覆盖了手机拍摄的全场景,也让外置镜头这一概念能以高端创作工具的身份重回主流市场。
为什么说磁吸镜头难成主流?
回顾完这段历史,我们再来看今天这个“双摄+磁吸镜头”的传闻。
按照目前的消息来看,这款产品和以往外置镜头的量产产品有一点根本性的不同——它削弱了原生影像能力,原生影像方案只是属于够用水平,然后通过增强镜头才可以硬刚竞品超大杯。
而这段话里,其实存在着三个信息点。
(图源:微博)
首先,这款产品的影像模组应该不会很凸,将镜头模组和手机分离后,理论上是能够释放机身内部堆叠空间的,我也期望真的能看到摄像头厚度得以脱离手机机身束缚的那一天。
其次,该机配备的双摄模组高概率是主摄+超广角的组合,考虑到仅仅是“够用”的产品描述,高度怀疑主摄并不会达到1英寸的水平,很可能只是一颗IMX766类似物,然后搭配上LYT600类似物充当超广角。
最后,这并不是一款超大杯影像旗舰,需要搭配增强镜头才行。
(图源:微博)
看到这里,感兴趣的读者们应该都会很想知道,到底是哪家厂商这么特立独行,能整出这么个活吧。
从现有的些许消息来看,这背后高概率是努比亚在做调研。
在我看来,这个预测还蛮合理的,主流厂商往往不会倾尽全力去做一款创新产品,反而是努比亚这种小厂更加敢于打破常规,在尝到了主动散热和真全面屏的甜头后,他们会寄希望于磁吸外置镜头还蛮合理的。
至于主流厂商,他们更需要稳扎稳打,在确保自己固有消费群体后再进行创新。
有消息称,小米16 Ultra将会搭载连续光变技术,实现更广的焦段覆盖,让手机长焦的表现再上一层楼;而黑厂超大杯在放弃“双长焦”的方向后,预计也会试着给自家超大杯搭配影像套装,并配备上一份和自家兄弟高度相似的外置长焦倍增镜。
比起标新立异的新设计,主流厂商或许更关注如何进一步开发传感器的潜力。
用户既要手感也要影像,厂商如何破局?
在我看来,厂商选择“双摄+磁吸镜头”方案,也算是理解了当前影像发展的核心矛盾后,提出的一种精巧的解决方案。
在我看来,这条路能否走通,关键在于厂商的执行力与用户习惯的培养。外置镜头的价格、便携性、光学素质,以及与手机连接的稳定性和流畅度,每一个环节都将决定它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