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将成为翻译耳机大众化的分水岭。

AI 耳机太火,连 Apple 都坐不住了。


在 iOS 26 Beta 6 里,Apple 悄悄藏了个不小的「惊喜」——在系统翻译 App 的资源文件中,一张 AirPods 被多国语言的「Hello」包围的图片素材被曝光,而文件名更是直白地叫「Translate」。


截屏2025-08-14 14.09.38.png

图片来源:Apple


结合近两年 Apple Intelligence 在通话、信息、FaceTime 实时翻译上的布局,几乎可以肯定 Apple 将为 AirPods 提供面对面实时翻译能力。用大家更熟悉的话来说,Apple 这是要把 AirPods 打造成一款「翻译耳机」。


事实上,Apple 也不是第一个把一般的 TWS 耳机用手机 AI 能力「升级」成 AI 翻译耳机的品牌,小米、OPPO、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都有类似的 AI 能力。


但问题是,打造一款翻译耳机,还真不是「给耳机配个翻译 App」这么简单的事情。


常规耳机想成为翻译耳机,有多难?


首先,常见的 TWS 的工作逻辑就是不是为 AI 翻译等高强度对话场景设计的。前段时间小雷曾和某翻译耳机品牌的工程师做过交流,他表示「很多 TWS 耳机在设计时就没想过麦克风双工的可能,通话时只有一边耳机的麦克风会工作」,而这种单模收音的工作方式从天然上就无法用于面对面对话的 AI 翻译场景。


当然了,品牌也可以通过驱动升级的方式,改变耳机的工作模式,让两只耳机可以同时平行处理上行和下行声音源。但摆在 TWS 面前的,还有麦克风降噪的挑战。


截屏2025-08-14 14.11.19.png

图片来源:Apple


不同于各品牌长期发力的主动降噪(ANC),主流耳机品牌对麦克风的「上行降噪」,即收音降噪的重视程度较为有限,只要把近距离的人声和远处的环境噪声分清楚就万事大吉。


但翻译耳机不一样——基于对话的场景,翻译耳机在近距离内会「同时」收取到对话双方各自的说话声。刚刚我们提到,一款优秀的翻译耳机需要拥有两只耳机同时分别处理两条音频流(各自说话)的能力,这意味着翻译耳机需要「重写」常规 TWS 的收音降噪逻辑。


不然的话,整个对话的翻译链路就会被噪声干扰得支离破碎——比如在嘈杂的展会现场,双方说话的声音会同一侧麦克风拾取进去,AI 模型要先「分离」出两个人的语音,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和播报。如果降噪算法无法精准识别和隔离双方的声音源,翻译结果必然会出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像时空壶这样的专业翻译耳机,在硬件层面会为左右耳分别配备独立的拾音与降噪通道,并通过双工架构实现「边听边译」——既能保证佩戴双方同时讲话时不互相干扰,又能将每个人的语音流稳定地传递给翻译引擎处理。


除此之外,专业翻译耳机往往在麦克风阵列布局、指向性优化,以及近场与远场的声源分离等方面做了大量定制化设计,而这些改动并不是普通 TWS 耳机的硬件基础能轻易支撑的。


更现实的挑战在于续航和延迟。AI 翻译是一个持续的、高计算量的任务,尤其是在本地+云端混合推理模式下,需要耳机和手机在数据传输与处理上保持稳定高速的连接。这不仅考验耳机的蓝牙链路,还对功耗控制提出了高要求——常规 TWS 在长时间高负载工作时容易发热、掉电快,这对需要一整天连续使用的差旅人士来说几乎不可接受。


可以肯定的是,如 AirPods 以现有形态进入翻译耳机领域时,如果只是依赖 iPhone 的 AI 能力,而不针对双工拾音、收音降噪、续航优化等环节做专门适配,很可能只能满足轻度、短时、安静环境下的临时翻译需求,而难以替代那些为高频、多场景交流而生的专业翻译耳机。


AirPods入局将推动翻译耳机大众化


但考虑到现阶段「翻译耳机」市场良莠不齐,时空壶、有道等高端产品和百元机「AI 翻译耳机」同场竞技的现况,在雷科技看来,AirPods 的入局极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分水岭。


一方面,Apple 在品牌信任度、用户基数和生态整合上的优势,足以在短时间内将大众对翻译耳机的认知门槛大幅降低,让更多原本从未考虑过此类产品的用户直接体验到「戴上耳机就能跨语言交流」的便利。这种用户教育作用,反过来也会加速整个品类的普及。


截屏2025-08-14 14.14.55.png

图片来源:京东


另一方面,这种普及会让低端翻译耳机的处境迅速恶化。此前主打「价格便宜、功能够用」的入门产品,主要服务于偶尔出国旅游、偶尔需要跨语言交流的轻度用户。但当 AirPods 在这些轻度场景中提供了更流畅、更稳定的系统级体验,且无需额外花钱购置新设备,低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几乎瞬间蒸发。


更何况,Apple 的生态协同意味着翻译功能可以和 iOS 通话、Siri 等原生服务打通,这种便利性不是低端厂商能轻易复制的。


不过,这并不代表高端品牌会被全面取代,AirPods 的入局其实也进一步凸显专业翻译耳机的价值:更精准的双工拾音、更强的语音分离与降噪算法、更长的续航时间,以及覆盖嘈杂环境、多语言口音、复杂会话等极端应用场景的稳定表现。这些技术壁垒短时间内难以被 TWS 产品补齐,也是高端市场的护城河。


未来的竞争,很可能会呈现出「轻度用户被 AirPods 吸收,高频用户向专业品牌集中」的二极分化格局。换句话说,AirPods 会收割低端用户,高端品牌则有机会在更集中的细分市场里深化差异化竞争。


和 AI 深度绑定是高端翻译耳机的必修课


而从翻译耳机的发展趋势上看,「和 AI 挂钩」已经成为高端翻译耳机的核心竞争力了。过去,翻译耳机更多依赖传统的语音识别与云端机器翻译技术,功能边界相对固定,更新迭代节奏缓慢。


而在大模型时代,LLM、多模态等技术的出现让高端翻译耳机在语义理解、上下文推理、多轮对话衔接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这不仅改善了翻译的准确率,也让耳机在跨场景应用中更灵活。


对于高端品牌来说,这种能力不仅是产品卖点,更是维持溢价和市场地位的基础——AI 能力一旦落后,将直接影响最终的用户体验。毕竟在国际商务、学术会议、外语采访等专业场景之下,精准与流畅的翻译既是刚性需求,也是普通 TWS 无法轻易复制的竞争壁垒。


截屏2025-08-14 14.16.29.png

图片来源:时空壶


雷科技认为,未来的高端翻译耳机必须把 AI 当作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 AirPods 带来的大众化冲击下守住核心用户群,并在更细分、更高价值的市场中延续优势。


用更直接的话来说,想成为翻译耳机领域真正的王者,必须先在 AI 领域「卷赢 AirP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