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eria 1 VII成了烫手山芋?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淘“洋垃圾”的习惯呢?


对我而言,淘“洋垃圾”可以算是休闲喜好的一部分了,这些漂洋过海的老款手机设备,往往有着颇具吸引力的价格,特别是来自索尼、夏普的过气旗舰,更是有效地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


可惜时过境迁,如今的海外厂商大多已经没了英气,LG彻底告别手机行业,夏普完全沦为富士康的形状,富士通被国内厂商收购,而索尼自家的Xperia 5系列也没有继续更新,遍数偌大个日本手机产业,能被称为顶配旗舰的产品,似乎就只剩下索尼Xperia 1 VII这一款产品了。


5191_feature1-1-D.jpg

(图源:索尼)


而如今,就连这仅存的一款顶配旗舰,最近也卷入了一场质量风波。


7月4日,索尼在其日本官网发布公告,称收到大量用户反馈报告,Xperia 1 VII 旗舰智能手机存在自动关机、随机重启和无法开机等问题,因此决定在日本境内暂停铺货和销售。


此事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在索尼粉丝社群和整个科技圈内引爆。对于一个本就风雨飘摇的业务部门而言,旗舰产品的翻车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成为压垮索尼手机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人不禁要问:


那个曾经代表着极致影音和工业设计美学的索尼,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吗?


Xperia 1 VII成了烫手山芋?


这次风波,最初始于日本的用户社群。


“我是在6月5日发售日当天购买的(这台Xperia 1 VII),之前一直没什么大毛病,结果在6月27日上午,我在医院的时候手机突然开始无限重启,到了傍晚就彻底变砖了。


image.png

(图源:索尼)


在产品发售后的几周内,陆续有用户在日本知名的数码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反馈,自己新购入的Xperia 1 VII出现了令人不安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症状高度一致:一开始,手机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关机,或是陷入无休止的自动重启循环,随后部分用户的设备甚至在关机后便再也无法开启,甚至出现了彻底“变砖”的现象。


一开始,这些零星的抱怨并未引起大规模关注。


但随着时间推移,报告类似问题的用户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股舆论声浪,在当地常用的价格.com(Kakaku.com)等消费者评价网站上,Xperia 1 VII的评分和口碑迅速下滑,评论区充满了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和对索尼售后服务的抱怨。


image.png

(图源:Kakaku.com)


问题还不止这些。


除了“变砖”这种特别严重的问题外,还有网友反馈了一系列小故障,诸如导航无法正常搜星、快速充电断断续续等。


要知道这年头,还能选择索尼旗舰的都是那种忠实索粉,他们基本都是出于对索尼品牌的信任和对Xperia系列独特设计理念的喜爱才第一时间购入新机,最终却落得这个下场,由此引发的不满自然是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一块烫手山芋,索尼采取的行动倒是比想象中迅速一些。


image.png

(图源:GSMArena.com)


除了立即暂停Xperia 1 VII在日本国内的所有出货及销售活动外,随后索尼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发布了类似的停售公告,同时,有媒体发现,在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索尼官方线上商店,Xperia 1 VII的所有型号均已被列为“缺货”状态,这被普遍解读为索尼已在欧洲市场悄然停售该机型。


一场源于日本本土的质量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销售冻结。


面世25年,从巅峰跌到谷底


在手机行业,索尼有着悠久的历史。


想来对手机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都会记得索尼爱立信吧,而索尼手机真正的巅峰时期还要追溯到索尼爱立信时代。


2001年,索尼与瑞典通信巨头爱立信携手,希望将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厚底蕴与爱立信的通信技术优势相结合。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联姻。在那个功能机百花齐放的年代,索尼爱立信凭借Walkman系列和Cyber-shot系列手机,将音乐和拍照这两个核心娱乐体验做到了极致,并因此在2007年取得了全球手机出货量第三的辉煌战绩。


09_43_52_sony_ericsson_w595_11.jpg

(图源:索尼)


像这台索爱W595c,就是我高中时期的梦中情机。


然而,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索尼手机则迅速进入衰退期,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下节节败退,逐渐被边缘化。


2011年,索尼收购了爱立信持有的一半股份,从索尼爱立信摇身一变成为“索尼移动通信”,并开始大力推广Xperia NXT系列,其中的标志性产品就是索尼LT26i,以其在屏幕和麦克风链接部分设计的一条透明呼吸灯带而闻名。


s-l1600.jpg

(图源:索尼)


然而,纯血索尼手机品牌,并不能扭转局面。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公布的一份数据,2012年Q1,索尼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为1.9%,已经归入Others行列。


此后,尽管索尼在不断发布更新Xperia系列手机,但仍然在手机战场上一败涂地。


在2019年和相机部门合并前,索尼移动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并且是索尼核心部门中唯一亏损的一个,即便在索尼移动再和其他部门整合后,销量依然不见起色,到2023年Q4,索尼手机的日本市场份额已经跌至3%。


2024年,索尼移动正式退出北美和大陆市场的智能手机业务。


索尼要和手机市场说再见了?


不难发现,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的十几年里,索尼在手机行业里的存在感在一步步被削弱。


很显然,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索尼已经败下阵来。


作为一家在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积累、推出过无数成功消费电子产品的品牌,索尼做不好手机这件事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在小雷看来,尽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就产品层面而言,索尼移动最大的问题还是点歪了科技树。


Sony-Xperia-Pro-I.jpg

(图源:索尼)


智能手机时代早期,当主流厂商把重心放在系统完善优化和本地体验提升上,索尼手机则在专心致志地研究防尘防水、超高像素、超高分辨率屏幕、960帧视频拍摄等,这些技术特性很超前、很酷炫,但不够实用,也背离了当时真实的市场需求。


在那个智能手机亟须完善基础体验的时代,用户对防护特性的感知度远不如流畅的系统、好用的功能来得高;超高像素听起来可以提升手机影像能力,但当时芯片性能难以处理这么艰巨的任务,最终导致手机拍照速度慢、取景卡顿。


随着时间推移,尽管索尼移动慢慢拾起了对性能和系统的重视,但放在疯狂内卷的国内手机市场,索尼的一招鲜多少有些相形见绌,较高的定价更是难以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


你敢相信,在各家旗舰定价6000元起跳的时候,最后一款国行索尼旗舰的首发起售价居然来到了8999元吗?


a7acbe781260dc6349b140705aad24a5 (1).jpeg

(图源:索尼)


定价偏高、体验一般,最终退出大陆市场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在退出大陆市场后,如今的索尼手机,基本只能守在自己老家那一亩三分田里,为了大幅削减运营成本、降低研发风险,更是将旗舰手机的生产,由自家的泰国工厂转向中国的ODM厂商华勤技术代工。


这表明对于索尼集团而言,手机业务已经从一个需要倾注心血的“亲儿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剥离的财务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Xperia 1 VII的翻车事件就显得尤为致命。它不仅会产生巨额的召回和维修成本,更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最后一点信心。当最核心的旗舰产品都转向代工,并且还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索尼手机仅存的“日本制造”、“品质保证”的光环也随之黯淡。


这次事件,很可能成为加速索尼彻底放弃手机业务,或将其完全转为贴牌模式的导火索。


或许,在当下的市场格局中,小众厂商的退出已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当主流厂商用极致的性价比和完善的生态服务满足了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后,留给“小而美”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


我们或许会怀念索尼手机那与众不同的设计,惋惜其在影音技术上的执着,但市场的选择是无情的。Xperia 1 VII的暂停销售,可能就是这个属于索尼的手机故事,最后那声无奈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