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要在机器人行业打造一个新的「鸿蒙宇宙」。
从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首次提出「robot」一词,到2025年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现场扭秧歌,100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行业终于进入了爆发时刻。
5月12日,华为与优必选、腾讯云与越疆科技分别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与越疆科技签订合作的只是云服务部门,华为则是全面入场,将与优必选将联手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
(图源:豆包AI生成)
早在2022年,华为就与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合作(不过,这家机器人已被传倒闭跑路);2024年底,华为又与中国移动、乐聚机器人开展5.5G网络场景下机器人应用展开探索。与具身智能四小龙之一的优必选合作,则是华为正式投人形身机器人领域的标志动作。
机器人“鸿蒙宇宙”,来了!
最近几年,跨行进入机器人行业的企业不在少数,车企中有特斯拉、小鹏、比亚迪等,家电厂商中则有美的、海尔等巨头。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布局,部分企业选择了自研机器人,另一部分企业选择了与供应链合作。
不过优必选与华为的合作却有些特殊,华为在公告中称,将提供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技术创新能力和华为研发、生产供应等经验,结合优必选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优势,提高机器人在工业、家庭等场景的效率,并加速其落地商用。
从官方公告来看,华为与优必选的合作深度较高,不仅有数据中心的算力、华为云的云服务、大模型技术等方面支持,就连研发和生产供应层面,也对优必选实现了全方位赋能。另外,华为虽早已注册「MATEROBOT」商标,但是否会自主生产机器人暂无定论。
(图源:爱企查截图)
华为与优必选的合作模式,令小雷想到了鸿蒙智行。进入汽车行业后,华为没有自己造车,而是提出了智选车、Hi、零部件三种合作模式,化身供应商。
汽车、机器人都属于重工业、重资产,入场成本高,即便华为是国内移动通信巨头,贸然进军这两个行业,也要承担极大风险。而且在供应链领域做到极致,营收不会低于车企,例如博世2024年营收高达903亿欧元、采埃孚营收为414亿欧元,比国内头部车企长城、长安更高。
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后,华为有可能延续汽车行业的战略,打造类似鸿蒙智行的品牌,与机器人厂商合作,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赋能机器人企业,加快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的速度、丰富应用场景。有鸿蒙智行作为前例,华为在机器人领域打造相似品牌难度不大。
(图源:鸿蒙智行)
至于华为会不会自产机器人,华为没有表态,我们无法确定。供应链企业奋达科技、安联锐视、亨通光电、汉威科技、软通动力、润和软件等,先后公布了一些与华为机器人方面的合作,似乎华为有自己造机器人的打算。
但机器人行业刚刚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已有大量入场者,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入场者,比如理想汽车就表示未来一定会进入机器人行业。机器人行业风险可能比新能源汽车行业更高,华为有可能将与供应链企业合作的成果,也赋能给优必选或其他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机器人企业,而非自主生产机器人。
机器人量产元年,华为想做金牌助攻
从《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等新规公布,到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现场扭秧歌,再到「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出现在全国两会报告中,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对于机器人行业的支持将更进一步。
与此同时,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特斯拉等国内外企业,陆续公布了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今年产能都将突破1000台。特斯拉CEO马斯克在采访中表示,今年将生产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明年要将产能提高10倍,生产5万到10万台人形机器人。国内媒体和网友们,已将2025年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图源:优必选)
然而人形机器人真正迈入量产阶段之时,机器人企业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该如何打入工业和家庭服务市场?
小鹏、特斯拉、比亚迪拥有汽车工厂,生产出的机器人可以先送到生产线「打螺丝」,就算成本高于雇佣员工,也可以视为对机器人的测试。机器人初创企业不具备这一特点,需要与企业接洽,证明机器人员工的领先,才能走进工厂,而这也需要成本。
华为的入场,对于优必选等合作伙伴而言,首先肯定是技术层面的支持。训练适用于机器人的大模型需要算力和数据,华为云是与阿里云、腾讯云并列的中国三大云服务公司,拥有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且开发出了昇腾、鲲鹏系列高性能芯片,可为合作伙伴提供算力支持。
华为自研的辅助驾驶方案,也可以用于提升机器人的空间感知和决策能力。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表示,汽车的终极形态就是空间机器人,搞定L4级自动驾驶,是理想汽车进入机器人行业的前置条件。在空间感知和决策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与机器人同源,华为辅助驾驶技术实力无可争议,可以将智驾端到端大模型积累的技术赋能合作伙伴,帮助机器人企业打造更强大的机器人大模型。
技术之外,华为还可以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两大加持,第一是销路拓展能力,华为在深圳、惠州、东莞等城市,设有多个大型生产基地,而且与赛力斯、奇瑞、江汽、北汽等车企也有合作,与华为合作的优必选,有可能将生产的机器人送至华为工厂或鸿蒙智行合作品牌的汽车工厂工作。
(图源:豆包AI生成)
第二是品牌加持,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因技术不够成熟,主要面向B端市场,对于品牌影响力的需求不算很高,但机器人终将进入家庭服务场景,C端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较为重视。赛力斯能够从东风小康摇身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霸主,华为影响力功不可没。
机器人走入家庭场景后,也将作为智能家居的组成部分,能否与其他智能生态相连非常重要。如果远程控制机器人总要使用特定的App,体验难免不够完善。接入华为智能生态后,优必选机器人也可以如同加入鸿蒙智行的汽车一般,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语音远程控制。
机器人企业既要考虑技术,也要考虑市场,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两项加持的企业不多,华为正是其中一个。在机器人今年规模化量产,明年产能或将成倍增长的情况下,华为或将为合作伙伴的「金牌助攻」。
奔向万亿市场,选对方向是第一步
2024年NVIDIA CEO黄仁勋曾在采访中表示,机器人技术将在2-3年内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会像汽车一样普遍。采访视频的评论区,马斯克表示机器人的普及度将是汽车的10倍。尽管机器人产品进入成熟期还需要时间,但业内人士已经描绘出了行业的广阔前景。
问题是,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同,机器人行业机遇与风险并存。2022年便于华为开展合作的达闼机器人,估值一度超过宇树科技,如今却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危机。搜狐新闻报道称,达闼机器人已经连续裁员,北京研发中心容纳五六十人的办公区域,只剩下10名左右员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拜腾、恒驰、自游家等前车之鉴更是不胜枚举。
(图源:达闼机器人)
或许是考虑到了其中的风险,华为才会表现出在机器人行业打造第二个鸿蒙智行的想法。小鹏、特斯拉、小米等企业,自身拥有不错的品牌影响力,无需与华为深度合作,若是有需要可以走类似鸿蒙智行Hi和零部件模式的合作路线,向华为寻求技术支持。
机器人初创企业除了上过春晚声名大噪的宇树科技,其他企业只是在圈子里火,普通消费者并不了解。与华为的合作后,他们能够解决数据中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等多重难题,可起到加快机器人量产落地和功能升级的作用。
机器人企业需要先发优势,奠定市场基础,第一批面向C端市场量产人形机器人的企业,有机会获得如同「造车新势力御三家」的称号。优必选固然技术底蕴雄厚,但得到华为的加持后,才能完全释放技术实力与潜力,在B端场景测试产品,并借助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开拓C端市场。